午后偏见011|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初遇

午后偏见011|中国与美国的历史初遇

2021-10-18    99'26''

主播: JustPod

6237 81

介绍:
- 本期话题成员 -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王元崇,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等 宋念申,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历史系副教授,著有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及《发现东亚》 - 时间轴 - 02:32 《中美相遇》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把这个相遇提前到清朝? 04:47 两国对中美关系的历史记忆,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 06:38 1949年之前,我们谈到“西方”,似乎更多指的是英国与法国这些曾与中国交战的国家 09:02 “在美务工人员”观察到的美国社会对中美关系的感想 11:16 美国精英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逐渐下降的 13:57 乾隆中后期,中美的奇妙初遇 17:25 当年的广州官府眼中,中美相遇没啥重要的 21:12 即便是跟中国做了一百多年生意的东印度公司,也对中国的行政、法律体系缺乏了解 23:27 清朝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是中国 26:22 美国为何没有像英国那样发起鸦片战争,就能够签订《望厦条约》 31:03 清朝官员对中美关系的理解,是从宗藩体制去理解的,而美国人的理解则是资本主义式的 35:02 蒲安臣:一个帮助清朝建立外交关系的美国人 37:57 美国人为什么几乎完全不知道蒲安臣? 40:13 美国十九世纪有二三十个地方起名叫canton,也就是广州 42:20 十三行的富商伍秉鉴乐于提携广州的美国年轻人,他自己掏腰包,付了一大笔《南京条约》的赔款 45:20 伍秉鉴的画像被美国多个博物馆收藏,被评价为“罗斯柴尔德式的人物” 49:00 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热衷于塑造一个想象中的中国,批评欧洲的教权与皇权 52:24 美国右翼经济学家对中美关系的观点,与排华法案时期的许多对华人的歧视观点如出一辙 55:18 去美国的欧洲移民后代家里,会发现许多中国的青花瓷盘,这是美国建国初期形成的传统 01:01:33 1885年一个小镇上,华人劳工的罹难 01:09:18 为了补救排华法案造成的形象损失,美国积极地设立针对中国学生的留学项目 01:15:30 2024年美国中期大选以后,中美贸易的走向会更加明确 01:18:10 中美贸易的冲突,与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历史逻辑有相似之处,美国社会的内部矛盾被转嫁给了外部 01:23:10 一般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报刊影视呈现给他们的内容,甚至来自赛珍珠写于1938年的《大地》 01:27:40 美国理发师询问:二战时期,中国是站在纳粹那边还是站在美国这边的? 01:30:35 00后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习惯的“中国”与前辈是不一样的 01:36:10 要从长时段、多角度来观察美国,而不要受限于二十世纪后半段的中美关系和部分美国舆论的声音 - 音乐 - pocket - audioblocks - 制作团队 - 编辑制作 hotair 节目运营 小米粒 公众号运营 禾放 logo设计 杨文骥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