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遇 读《祝勇文化笔记--江南:不沉之舟》有感

文遇 读《祝勇文化笔记--江南:不沉之舟》有感

2019-04-01    09'59''

主播: 文遇

368 0

介绍:
海鸥拥抱天空,清风陪伴书房。我执笔思量,只愿用文字遇见独一无二的你。 欢迎大家随我的声音走进文遇,我是主播 清浅 “一座废弃的小城,所有的符号都指向过去。我想到的是一扇门,一扇时间的门,被关上,所有的声音都被关在了里面。” 今天我们欣赏的是来自小葵文创部张颖仪小可爱的文章 读《祝勇文化笔记--江南:不沉之舟》有感。 好,我们开始了。 这本以描写江浙为代表的江南风光的游记散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名为“皤滩”的曾经的商业重镇。笔者对其细致的描写,读时令我如临其境。直至如今,古镇的模样仍能鲜明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水埠是这个古镇最先显现的部分,然后是龙形古道。而后,华丽的宅邸、花园、私塾、书院接踵而至。在河流的身后,家园开始呈现。许多老屋都保留着商旅故土的建筑样式,金华单檐式鼓阁直壁双开门、双坡屋顶、阶梯式的防火墙,在郁郁葱葱的巨大树冠间若隐若现。我仿佛看到了河滩上被挑选并排列的卵石,以及从南山运来的木材被木匠刨出花朵一样的木卷儿。 这份独具古韵又丝毫纤细的景象与脑海中的某些记忆不谋而合。 作为一个自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不可避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事物的熏陶,而广东佛山又是一个粤剧广为流传的地方,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对粤剧这类富有历史内涵的事物情有独钟。在一次采风过程中,我拜访了一座人迹罕至的戏堂。那时当我站在用繁体字写着“琼花”的的巨大红灯笼下,就被正对着门的那折三米多高的汾江竹枝词屏风所震撼,镂花金色交缠的龙凤,施以漆金的竹枝词,落满尘埃的梨花木,在岁月流逝中依然熠熠生辉。我透过走廊的八卦窗看到雕梁画栋的戏台,仿佛看见穿着各色戏服,画着浓厚戏妆的生旦净丑角,表情生动,身影摇曳,唱着或温婉或铿锵的戏曲。台下是氤氲的茶汽和满堂的喝彩。 那时热闹的戏堂,和现如今的荒凉形成了鲜明而落寞的对比。就像那些承载历史意味的传统艺术,在现代文明的日渐逼迫下渐渐被人们遗忘。唯有千百年悠悠屹立的建筑,保留住它们曾经留下的痕迹,来凭吊那些逐渐失落的传统文明。但有时命运却爱开顽劣的玩笑,连那些封存记忆的古建筑、古村落都不放过。 “古镇是一个嗜睡的老人,天一擦黑就显得困倦不堪了。”作者对于古镇的陨落、现代文明对古建筑的破坏,以及对古建筑群的过度、错误开发一直抱有一种悲悯而又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甚至贯穿了整本游记。 皤滩的陨落始于1929年。这一年,浙赣铁路开始逐段营建,八年后全线贯通。这条大动脉扼阻了仙居苍岭古道向内地的盐业扩张,完全切断了“食盐之路”。1957年省道公路临石线隔溪沿山而过。皤滩从此成为一个交通死角。如今的皤滩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年轻人纷纷离去,只有残余的老人坐守最后的家园。但老人们走不动了,那些传世的美景终究要留给旅游者——照例,皤滩要发展旅游业了,像许多古镇一样,当地政府甚至希望旅游业成为那里的支柱产业,古镇的意义将被彻底改写。曾经古道上贩卖的官盐官酒,被批量生产的纪念品替代;破旧的古建筑被推倒,建立起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外来商人把皤滩人曾经的日常生活打扮成一个吸引外人目光的布景,用变质的物质传统压榨古镇的剩余商业价值。 皤滩就像是许许多多古建筑群的缩影,诉讼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的肆无忌惮。那么这些古建筑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在没有实体物件承载的条件下,又还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存在多久呢? 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脚步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应停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句话是要用实质的行动来实现的。但喊着“文化自信”、“保护传统文化”的空泛口号并不能给逐渐濒临危险的传统文化带来实质性的改善,保护有形的古建筑、古村落显得更有可行性。希望浸润在传统唯美古风中长大的我们,都能力所能及的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古村落,让这些古旧的物件在岁月洗尽铅华后仍能安稳地存在于时间的长河之中,让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更远的将来仍能散发耀眼的光。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坐落着这样一座江南古城,或许深沉典雅,古朴庄重又或许埋藏着儿时的幻想与对未来的期盼。那么,正在收听的你可曾游江南?曾否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欢迎正在收听的你写下一句话,与文遇分享你眼里或心里印象中的江南。 我们一直等着用文字遇见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