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相亲中的门当户对

中国式相亲中的门当户对

2017-07-18    13'40''

主播: 梅宝林有约

728 25

介绍:
主播个人微信号:emibaolin 文|中国式相亲:你其实一直搞错了门当户对的真实含义 文 | 《读者》微信专栏作者Angela 最近,一篇题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的文章,引起舆论哗然。 北京一个公园的相亲角里,父母们每日坚守于此,为他们的儿女挑选结婚对象。 “京籍、未婚、有房、有钱”,是他们眼中的标配。 只要有北京户口,轻微残疾我都能要,一位年轻小伙如是说。 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中国式的悲剧之一,因为它把原本浪漫美好的爱情与婚姻,硬生生变成了关键词搜索后的买卖关系。 关键词折射出了需求水平。但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中,除了物质条件,有没有其它方面,不容忽视? 这个话题,在我所在的一个微信群里,也同样引发了许多讨论。 有个家住某省会城市的群友,现身说法:这有什么稀罕,我妈现在就拿着牌子,天天往相亲角跑,大半年了,也没找着合适的。 公园相亲角,家长正在为孩子在纸上挑选伴侣 我好奇问他:你们在挑什么? 他答得直接:房产、户籍、家庭、学历,都得挑,因为结婚是头等大事,当然得摸清楚对方的情况才能考虑。 聊完后,我对他们家的做法,倒也多了几分理解。 是的,婚姻大事,不是儿戏,当然要慎之又慎,毕竟都是以共度余生的目的,在寻找对的人。 但遗憾的是,如果将门当户对简单理解为,就是物质条件的匹配,那其实是误会了门当户对的真实含义。 杨绛先生对于“门当户对”这个词语的含义,说过一段很诚恳的话,最应该代表现代人的心声。 她说,“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深以为然。 婚姻中的两个人,能不能携手到老,决定因素绝不仅限于户口、房产、出身这些硬条件。 “门当户对”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拿既定标准衡量的软件,才是更重要的铁律。 门当户对铁律之一:三观一致 朋友小美属于早婚一族,大学一毕业,就结了婚。 丈夫是父母帮她物色的,是常人眼中的顶配:家世好,有教养,有房有车,工作也体面。而来自同一城市的小美,父母都是公务员,从小养尊处优。 但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多,就散了伙。 小美受不了丈夫的直男癌脾气,结婚前,他就跟小美暗示,希望婚后,小美以家庭为重,过居家小日子。 当时,小美理解为这个男人很顾家,靠得住。但没承想,他婚后立刻敦促小美怀孕生子,还要辞掉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那一年,小美才23岁。 正值青春年华的小美,虽然接受父母安排,早早结婚成家,但她的心中,自己的事业蓝图才刚开始描绘,她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人生规划,有待完成。 她不抗拒早点生小孩,但她却抗拒自己的未来,因为结婚生子,而被迫改写。 她的公婆也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僵持了一年多,这段曾经被看好的婚姻,不欢而散。 门当户对应该是三观一致,而不是单纯物质条件和家世背景的匹配。 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生根于原生家庭,成型于生活阅历,很难改变。 三观相似,对一些基本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一致,冲突自然少,两个人和谐相处的几率才会高。 若三观大相径庭,你改变不了我,我也包容不了你,这样的婚姻,只剩下对彼此的消耗,再好的门当户对条件,也挽救不了。 门当户对铁律之二:有共同话题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过:“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除了三观,夫妻双方能不能心灵沟通,有没有共同话题,说不说得着,同样重要。 一个朋友讲过他表亲的故事,具有一定代表性。 他的表亲从家乡小城考学到上海,读完博士,在高校任教,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他一直专注于事业,迟迟没有找到合适伴侣。他的家人很着急,于是帮他寻找合适人选。 最后,一位同样在上海打拼的同乡姑娘,进入了家人的视线。姑娘虽然只读完职高,但很能干,从街头推销传单开始,一个人奋斗,开了一家美容院,还凭自己的力量在上海买了房,有了落脚之地。 论经济条件,两个人旗鼓相当,论家庭背景,也有颇多相似之处,于是,他们走到了一起,结婚生子,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 但现在,这位表亲过得并不快乐。 他经常抱怨,和妻子两个人无话可说。她的生意话题,他参与不进去。而他的教学科研,她也听得似懂非懂。刚开始,两个人还能吵吵嘴,后来,只剩下了沉默。 生完孩子不久,两人就开始分房睡,屈指可数的夫妻生活,早已经变成了例行公事。 这样的婚姻,真的应景了那句话:搭伴儿过日子。 这样的日子,貌合神离,在将就和妥协中得过且过。因为,物质上的相配,比不过心灵上的契合。 门当户对铁律之三:良好的感情基础 说起门当户对,有人肯定会拿老祖宗的千年古训说事。 没错,门当户对的观点和做法,自古就有,曾经中外通用。 在阶层分明、等级森严的时代,受认知和意识所限,古人拿门当户对,作为婚姻筹码,并通过它,延续等级和阶层划分,保护自己的利益。 但年代和社会环境已经大不同,古人的那一套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今天。 在新加坡工作时,有一天,一位印度同事突然说:我要回去结婚了。 我们说恭喜时,他却流露出几分无奈:其实没什么惊喜的,我看了她的照片,长得比我还结实! 原来,他和未婚妻,是绝对的父母包办婚姻,连面都没见过,这种形式,在印度一些地区至今盛行。 这样的婚姻,会不会幸福、能不能长久? 我们不能妄下定论。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在婚姻中,在锅碗瓢盆的细碎生活中,所经历的磨合与摸索,比别人多的多,则是不难想象的。 如今,公园相亲角的父母们,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纵然我们要承认,父母的经验之谈总有他们的可取之处。但事实上,父母的选择,毕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经验折射。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进步,年轻一代早已经以十年、五年作为划分年龄代沟和不同认知群体的方式,若还坚持用几十年前的陈旧观点和做法,来主导儿女的幸福,那就变成了抱残守缺、目光短浅。 而且不难想象,这种将婚恋市场视作菜场的父母,即使遂了心愿,找到了匹配的人选,他们的功利和世俗心态,就会到此为止吗? 当然不会,他们的攀比心和莫名优越感,只会越战越强,并终将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今时已不同往日,现代人的婚恋,若也要讲究门当户对,当的应该是爱情,对的应该是三观和修养。 有爱情滋养的两个人,三观一致、步调协调,纵然面对生活艰辛,也能同心协力,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