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东小说:十里红

赵亚东小说:十里红

2017-09-12    58'18''

主播: 月射寒塘

516 1

介绍:
十里红 作者:赵亚东   为了挖掘民间艺术,弘扬陕北曲艺文化,我奉上级之命,创作了一部关于一个女艺人的半生坎坷经历的方言剧,并且在剧中融进了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陕北说书等。   电视剧的前期工作都已就绪,我们的剧组一行便来到一个文化县城,经主管部门的推荐,剧中主角锁定本县说唱团里的一名叫石莲红的中年演员,并又在团里选好了其他演员。为了方便工作,我们剧组便安营扎寨在团里,并和大伙吃住在一起。每个演员都拿到了剧本,大伙的激情非常高涨,因为这是他们有生第一次触电。可是因为大多数演员都是来自全县各民间,嗓音和演技都非常不错,但就是文化水平太低,最高学历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团长了,有的演员,不要说是初中,就是小学也才念了几天,有四五个就没上过学,有些听名气是艺校毕业的,一了解才知道他们都是不好好学习,小学还不毕业就直接进了私立艺校。这个主角石红莲更是什么也没进的文盲艺人。不过,他们天生就是吃这碗艺术饭的人,那民间的小曲,套子话,顺口溜,小段,都出口成章,说来就来。   导演针对演员们的实际情况,让我专门给主角石莲红说戏,让她吃透戏的本意,要起到手帮手的效果。当时一宣布,有些演员就在背后叽叽咕咕的指指点点,有的失眉淡笑。我有些纳闷,以为是红眼病在作怪,也就不当回事。   下午,在我的宿舍,我给石莲红把整个剧本的内容给她仔细的讲了一遍,并指出重点和要注意的地方。石莲红虽没文化,但悟性非常好,很快就领会了每个情节。   吃了晚饭,我往宿舍走时,听见宿舍的演员们在议论:这回石莲红就变成了“百里红”“千里红”了!——那还有红不了的了,有她自身的本事,谁能不爱嘛!——我看那编剧也不是什么正经人!——就是的,哪个写文章的还能没有一点花花肠子了••••••——哈哈哈•••••我恍然大悟,要么那天他们在指指点点了,他们的想象力大大超过了我,把个石莲红引声为“十里红”,太有创意了!      十里红,富有诗意,真是绝佳的艺名。   好几天过去了,导演们忙着出去到实地取景,我便给每个演员说戏,那石莲红确实认真,一有空就单独到我的宿舍来请教,寻这问那。      “南编剧,我们的‘十里红’咋样?比你们的大城市女的强吧?”团里的中年胖墩墩的女大师傅用一种玩笑的口气试探着我的反应。我知道她的用意,就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   晚上,团长拿出几瓶好酒,胖大师傅炒了几个菜,坐了我们好几个人,大家借着酒性,都在由浅入深地冲着我开着玩笑,团长正经八百的讲了几个关于风流韵事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故事,并且又补充了恭维我们剧组人员高素质的话。我渐渐的听懂了团长的弦外之意,他是在给我敲警钟了。   “南编,咱们也到这好多天了,演员们的剧本大致也都拿下了,要么你回趟家吧,就算我们礼拜两天。”导演的弦外之音我也听出来了,好像我是新婚才几天的新郎离开了新娘一样,我忽然间变成了采花大盗。   “我这个人天生就是嘴上和手上的功夫,其余的功能早已退化了,回家和出门一个样,因为有血稠的毛病,回家也只吃素食,不能沾一点腥味。这别人不清楚我的毛病,你呼导还不知道我的脾胃吗?”我也仗着酒气,有点以牙还牙,使呼导演本酒气上头的脸更加红里透黑,团长也把还想说的话收了回去,整个酒场沉默无语。   这天下午,所有的剧组人员和团领导都到实地场景去适应去了,其余的团内人员都放了假,整个团内就撂我和大师傅俩人。我正做着笔记,大师傅端一小盆洗好的红小果,笑盈盈的进门,“南师傅,快吃,我们老家捎上来的老品种小红果,又香,又脆,又酸,还甜!”   我急忙让座。   “南师傅,我们这里条件差,我的做饭手艺也不行,你们大城市好吃好喝惯了,把你们给委屈了,咋不管歪好的饭吃饱,人常说,饭饱不想家!”胖大师傅和我拉着家常。   “好着了,好着哩!我还爱吃这大灶饭。”我也应和着。“南师傅,那天我跟你开玩笑了,你也并沉恼,我这人爱说,可不瞎说,说的再多也是为你好••••••”我呵呵的笑着,也是对胖大师傅的感谢。“你以后可要防那个石莲红了!”“她怎么了?”   “啊哟,你可不晓得,人家为什么叫她‘十里红’了,就是作风不正,风流了半辈子!你说一个女人家,不好好在家过光景,跟上个唱戏的说书的走州过县,打八撂十的,光男人就换了好几个了,要么团里这么多的年轻好演员,上面就介绍她了,人家和上面的人都好关系了,每个门门都通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