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芨沟!

致敬白芨沟!

2019-03-26    08'00''

主播: 青青🌈🌌

292 1

介绍:
                          致敬白芨沟 作者:闫建西 在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银川平原西北方向,有一座连绵起伏220公里长的山脉,它叫贺兰山。与全国著名的“三山五岳”相比,它没有泰山之雄,也没有华山之险,更没有恒山之奇,它不及嵩山之峻,更不及衡山之秀。在外界,它显得毫无奇特之处,然而在国际上提起“煤中之王”——太西煤时,业界人士则会把这种具有“三低六高”特性的珍稀煤种与贺兰山联系在一起。 千百年来,贺兰山并未因其蕴藏着世界珍稀煤种而声名显赫,相反,太西煤的知名度却深深掩盖了贺兰山的名望。这,或许正是贺兰山博大的胸怀包容,不争名、不逐利,任岁月流逝,亘古不变。 在贺兰山历史上开采太西煤的煤矿不胜枚举,沐浴岁月的洗礼,一部分煤矿已关井闭坑,一部分煤矿已名存实亡,而一个叫白芨沟的煤矿,却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栉风沐雨,迈着坚毅的步伐一路走来。 白芨沟,这个被群山环绕的山沟,漫山遍野生长着芨芨草,芨芨草茎叶每到冬季枯萎后由绿变白,人们更习惯叫白芨草。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白芨沟掀开了煤炭采掘历史的第一页。1966年,第一批300名矿山建设者在此安营扎寨,正式建设这座因草得名的白芨沟煤矿。时代发出一声召唤,在随后分批前来的建设者中,无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白芨沟人”。面对一穷二白的生活条件和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白芨沟人没有退缩,更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以天作被,以地为席,住地窝、喝雨水,并肩战天斗地,靠着勤劳的双手,矿井于1972年建成投产,贺兰山蕴藏亿万年的太西煤从地层深处迎来曙光,给世界带去了最持久的光和热。 求真务实的白芨沟人并没有就此止步,1986年,白芨沟人决心改变落后的人工炮采方式,提出了“砸锅卖铁也要上机械化”的宏伟目标。同年年底,白芨沟人敢为人先,建成了西北地区首例探索使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工作面,实现了矿井质的飞跃。1990年,原煤开采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填补了西北地区百万吨矿井的空白。 时至今日,白芨沟人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秉性,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为宁夏煤炭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如今,白芨沟矿老一辈建设者已经告别了这座深情的矿山。今天的建设者们,大部分是老一辈白芨沟人养育的矿工子弟,作为“煤二代”“煤三代”的我们,接过父辈们的事业在手中薪火相传,续写着新的功绩。芨芨草无论处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够顽强扎根,凌风挺拔,向上生长,这种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特点,正是白芨沟人的精神之所在、灵魂之可贵,而白芨沟人也不忘将这种精神代代传承。 世事万千,盛极必衰。今天的白芨沟,依然在为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太西煤,而繁华正在悄然落幕。曾经的集贸市场不再熙熙攘攘;昔日的灯光球场不再人声鼎沸;儿时的杏花村早已难寻踪影;如今的南二只剩下散落的残砖碎瓦;南街、北街、挺进路、健康巷、育新路已是人去屋空。每一个曾在白芨沟生活、工作过的人和至今仍坚守在这里的人们不免黯然神伤,毕竟,这里承载着我们的童年、铭刻着父辈的艰辛、记录着光辉的岁月。 回首当年,父辈告别家乡、知青上山进矿,义无反顾来到白芨沟,以矿为家,把青春奉献在了这里,也就此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父辈改变了白芨沟,也是白芨沟成就了我们。如果说贺兰山是伟岸的父亲,那么白芨沟就是慈祥的母亲,几代人在白芨沟的怀抱中茁壮成长,这里的南二小学、育新小学、育新中学培养了数不清的天之骄子,他们把白芨沟精神带向祖国各地,带往大洋彼岸,以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创造着属于所有白芨沟人的骄傲。无论远在天涯海角,每一个在白芨沟生活、工作过的人,胸中都有一个声音在回荡——白芨沟是根、白芨沟是魂,向白芨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