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大脑在关键时转入省电模式?

怎样防止大脑在关键时转入省电模式?

2016-08-17    06'34''

主播: 职联帮

260 12

介绍:
王尔德说:“我能抗拒一切,除了诱惑。” 可是我们的日常偏偏充满了对各种诱惑的理性抗拒: 清晨恼人的闹钟,美味但热量太高的食物,诱人却昂贵的商品,漂亮的异性; 对同事和家人发脾气,学习和工作慢性拖延症,需要专注时偷懒刷朋友圈; 思维上的路径依赖,道德上的急功近利,战略上的投机取巧…… 如果你已经成功抵抗了一个诱惑,那么面对接下来的诱惑,自制力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呢?社会心理学家 R. F. Baumester 和同事用一个经典的“巧克力和萝卜”实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邀请受试者到实验室参加一个智力解谜游戏。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故意烘焙了香喷喷的巧克力饼干。 一组受试者被邀请品尝了甜脆的饼干(“不纠结君”);而另一组受试者眼睁睁看着触手可及的饼干,却被邀请品尝白萝卜片(“纠结君”)。 研究人员告诉两组受试者,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看他们能否解出接下来的几何解谜游戏。这个智力游戏其实是无解的,研究人员关注的是受试者坚持努力多久才放弃。也就是一个对自制力的测试。 结果发现,“不纠结君”组顽强坚持了 20 分钟才放弃解题,而“纠结君”组平均坚持 8 分钟就放弃了 。对巧克力饼干的抗拒,显著削减了“纠结君”们随后的自制力。 ◇ Baumeister 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这类现象,叫做“自我亏空”:我们每天的意志力储备像肌肉一样,都是有限资源的。抗拒每一个诱惑,都需要从理性军火库里取弹药。库存过低时,自制力就乖乖缴械投降了。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把我们当作”理性人”,有着缜密清晰的目标函数和像天鹅绒一般质地均匀光滑的行为逻辑:沉着,聪慧,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最近三四十年的认知行为学研究却越来越让我们了解真实的自己:人利用理性,如同雄鹿用尖角、狮子捕猎物,只是关键时候用一下而已,我们大部分行为依靠直觉、情绪、惯性和从众。而那个理想化的“小理性人”,就像一个想要驾驭大象(直觉、冲动、情感)的驯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