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国入侵大不列颠的“海狮计划”

二战期间德国入侵大不列颠的“海狮计划”

2017-03-11    11'44''

主播: 谈资有营养

32 0

介绍:
今天的这段谈资来自《看历史》,由潘前芝写的同名文章。 大家好!我是清宵。 1940年夏,德军制定过一份代号是“海狮”的作战计划,目的是登陆英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都没实施。可是它曾长期对英国人心理形成巨大压力,深刻地影响了德国在后来对英国军事战略选择和兵力部署。 1、那“海狮计划”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1940年6月30日,希特勒收到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提出登陆英国的计划,但前提是英国的军事经济已陷入瘫痪状态,并且没有能力进行空战。 7月16日,希特勒签署了第33160号指令,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代号取作“海狮”。 这个计划给海陆军分别指定了工作内容。 海军提供航渡船只并建立没有水雷的航道;陆军负责登陆;而空军的任务,是破坏英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使其不能对德军横渡海峡造成严重威胁。 “海狮计划”的制定初衷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这一计划的制定者希特勒说起。 希特勒一直对英国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打败英国是十分困难的”。 在对法战争期间,希特勒提到了他“对大英帝国的敬仰,阐述了该国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英国为世界带来的辉煌文明”。他对随同的参谋军官说,英国人属于世界稳定的必需要素。 据邓尼茨回忆,1939年6月他向希特勒表示过担心同英国发生战争,而希特勒的答复很坚决,他将设法绝不同英国发生战争,因为这将意味着“德国的完蛋”。 譬如在敦刻尔克,德军已经包围了英法部队,胜利就在眼前,可是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止进攻,让数十万英法军人以最小的代价撤到英国本土。 然而,德军在欧洲战场的卓越表现,又让希特勒有了战胜英国的勇气和信心。 从1939年9月3日入侵波兰开始,德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占领波兰、丹麦、挪威、比利时等,连英国最强大的盟友法国也在短时间内向德军举起了白旗。 德国军人霸占了这些战败国的机场、港口,德军可以更轻松地进入英国。德国空军利用被占国的机场,起飞就可以直接面对英伦三岛。德国的海军可以直接出大西洋,而不用通过基尔运河,先到北海再到大西洋,这样一来,到达目的地的航线缩短了,相应地时间也缩短了。 形势向着有利于德军的方向发展。希特勒的部队对大不列颠岛形成了弧形包围。这也让希特勒和德军统帅部自信心大增,产生了他们在欧洲不可被战胜的错觉。由此,他们鼓起勇气,提出对英国登陆作战的计划。 3、这个计划在刚提出时有没有遭到质疑声音呢?毕竟长期以来,德国在军事上对英国都是很谨慎的。 在当时这份指令是绝密文件,只传达到军官层面。然而从训令的内容看,这份计划不仅在语气上模棱两可,在技术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从训令内容来看,希特勒在开头的导语部分指出:“鉴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准备妥协的表示,我已决定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如有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继续对德作战的基地,如有必要,就全部占领之。” 两个“如有必要”,已经充分暴露了希特勒并不坚决的态度。 再者,从技术上看,指令制定者希特勒对登陆作战所面临的诸多困难,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和准备。 一方面,德国陆军没有实施两栖战役的经验,甚至从来没有训练过类似的作战方法。 另一方面,德国海军缺乏相应吨位且航渡性能良好的登陆舰艇船只,即使在比利时和法国港口也很难找到类似的船只,而德国本土拉过来的驳船只能承受小于三级的海风。驾驶这样的船只渡过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几乎就是在自杀。 所以,“海狮”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各方争议。 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和陆军的意见是“以宽阔战线渡过一条河的形式”越过英吉利海峡, 而海军司令雷德尔则提出德国海军只能保证相对更窄的战线,从福克斯到伊斯特本。 所幸,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在发起任何入侵行动前,必须获得英格兰南部地区完全的制空权。 3、那这一计划后来的实施情况怎么样? 尽管各方内心都有质疑,但准备工作还是照常进行。 陆军开始组织登陆作战训练。 海军则到处找船,在做了大量的工作后,终于调集了总排水量为70万吨的168艘运输船,另有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和1600艘汽艇。 而德国空军,则打响了入侵英国的第一枪。 1940年8月1日,希特勒发布作战指令:对英国进行空中和海上战争,要求德国航空兵部队尽最大努力,尽快打垮英国空军。 戈林指挥对英空战,他总共抽调了三个航空队,集中了共计1800架轰炸机和900架战斗机。他的敌人,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总共不到700架。 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这位德国指挥官对手下吹嘘,说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然而,他很快就为这盲目乐观付出了代价。 首先,戈林对变幻莫测的不列颠群岛缺乏了解。 在第一次大规模空袭中,德国军队被迫返航,因为天空突然降临大雾。同样因为大雾天气,他们被迫放弃了轰炸伦敦军用机场和重要军事目标的计划,所有轰炸机全部带弹返回。 其次,戈林轻视了英国空军英勇的作战能力。 9月15日,德国先派出100架轰炸机和400架战斗机空袭伦敦。当天下午,德军又派来了247架飞机在伦敦上空投下了352吨高爆弹和440吨燃烧弹。 大量炸弹落在伦敦西区、唐宁街、白金汉宫、下议院所在地等,被炸毁的仓库里的汽油、糖和朗姆酒燃烧起来,照亮了泰晤士河的河面。这次轰炸造成43000名英国平民丧生,51000人重伤。 这次空袭虽然让英国死伤惨重,但也激发了英国军民们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伦敦公报》记载了英国皇家空军上尉尼克尔森的英勇行为:“1940年8月16日,在南安普顿附近和敌机的交战中,皇家空军尼克尔森驾驶的战机被四发炮弹击中……正当他因为座舱起火而准备放弃战机时,一家敌机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于是他开始攻击并成功击落了对方,可这时,由于他一直处于燃烧着的飞机里,他的手、脸、脖子和腿部都已经被严重烧伤。” 到10月底,战斗胜负一目了然,在这几个月的空袭中,德国损失了1700多架飞机,而英国只损失915架。不列颠空战消耗了德国空军很大一部分精锐兵力。日益减少的德军航空兵兵团尽管可以恢复到原有数量,但由于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再也无法恢复到原有实力,更加无法压倒英国皇家空军。 入侵英国的计划先是推迟到9月15日,接着又推迟到9月21日,不久由于秋冬季海峡风浪大,远非莱茵河的平底船和驳船所能抗衡,登陆计划被无限期推延了。 4、“海狮计划”就此搁浅,那让人感到好奇的是,英国的战斗能力真的那么强?即使遭到德国的突然袭击,也能反击制胜? 实际上,(英国首相)丘吉尔早就听到过风声。 1940年6月底,有人向丘吉尔报告,称英吉利海峡也在德军的作战计划内。 6月27日,丘吉尔在给他的军事顾问伊斯梅将军的信中写道:很难相信,我们竟没有察觉到敌人把大规模的运输舰队开到海峡各港口。他还指出:跨越海峡入侵的可能性在当时虽然不大,但无论如何我们仍须对这种可能性作缜密的研究。 就在第二个月,7月19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讲中放出烟雾弹,他说道“看不出有继续与(英国)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但是这颗烟雾弹没有迷惑住丘吉尔的双眼,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下我们每一个人最主要的任务是准备抵抗侵略,我们的军事当局和本土部队司令部都全神贯注地思考这个问题”。 丘吉尔认为,虽然最严重的攻击可能发生在北部,然而由于伦孰的头等重要地位和这一带海面十分狭窄,所以南部应该成为必须采取最高戒备措施的地区。 后来事实也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 那希特勒真的输掉了这次战斗吗? 如果希特勒把入侵威胁作为心理战的最好手段,通过心理战对英国人的心理产生强烈影响,把英军重兵牵制在不列颠群岛上,那么在这一点上,希特勒算是达到了他的目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谈资有营养,感谢您的收听,我们明天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