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79期 《夜魔》

弦谈第79期 《夜魔》

2017-01-12    13'35''

主播: 中国古筝网

1306 26

介绍: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来自台湾的当代著名筝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学者——樊慰慈先生,以及他创作的多声筝作品《夜魔》。作品创作于2010年,是台湾地区首部多声筝作品,由台湾筝乐演奏家谢岱霖首演。 樊慰慈先生作为当代筝乐作曲家,陆续创作了多首对筝坛具有影响力的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和他不同时期的经历有着紧密联系。在他的音乐背景中,可分为东方与西方两部分,筝乐并非是他学习过程中的主角,而是西方音乐。2008年,是他音乐事业的重要转折,他正式进入筝乐创作与演奏时期。 过去的经历和深厚积淀,是樊慰慈先生后来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在美期间,他经常参与博物馆的世界音乐节目、民族音乐学会等不计其数的活动,充分拓展他在音乐上的眼界。因此,他的多首筝乐创作中,分布着不同的世界音乐元素,而他对作品的表达大多属于抽象概念的传达,而不是故事性或叙述性。 《夜魔》中,樊慰慈先生将世界音乐元素运用于此,右筝的中高音部分采用了匈牙利式吉普赛音阶,为作品风格带来了特殊性,左筝采用带有一个变化音的五声音阶。将具有浓厚东欧色彩的右筝和东方韵味的左筝交织对映,反映出当代文化的多元特质。世界音乐元素运用的背后,正是对台湾当代文化的反射。台湾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台湾社会文化的重要特质,而樊慰慈的筝乐作品即为这种当代文化在音乐上的反映。 作品由散板揭开神秘的面纱。随着低音固定节奏出现将乐曲引进慢板,酝酿夜魔来临时诡异的氛围。乐曲在由慢至快中,制造着神秘感与紧张感。 作品中的一小段华彩,与一般筝曲略有不同。通常华彩被设定为展示技巧或宣泄情绪的段落,而这首作品则反其道而行。朦胧的气氛,像是尾声高潮前的序曲,之前一直有序不断推进的节奏后,以自由的节拍绷紧音乐张力,恍如风雨前的宁静。 “艺术究竟是纯粹让人短暂逃避现实的唯美乌托邦,还是同时扮演着反映现实的角色,甚至具有借以议论现实的积极功能?”樊慰慈先生曾对此议题加以辩证,将艺术创作的目的归结为“逃避现实”和“反映现实”两种,大多怀古或拟古作风被他归为“逃避现实”。舞蹈家林怀民先生曾说:“现实常比戏剧更耸动,打开电视,台湾哪天没有抢劫、放火、杀人的新闻,艺术还有什么题材可以更吓人?”因此他认为音乐应该从生活中去启发创意。《夜魔》,正是作者对社会体制失序现象的反映,试图借着艺术创作,做为宣示思想的另类途径。 文章整合:谢岱霖《现代筝曲中的世界音乐元素:以、为例》中部分文字。
上一期: 《你怎么说》
下一期: 《塞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