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话物流-【经典好文】刘宝红老师谈供应链管理起源

深夜话物流-【经典好文】刘宝红老师谈供应链管理起源

2016-03-22    17'25''

主播: Alice 0718

497 25

介绍:
深夜话物流 经典好文 刘宝红老师 谈供应链管理起源 点击音频,收听广播 刘宝红老师 畅销书作者; 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创始人; 专著:《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提起供应链管理的起源,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需求的多样化,有的说是对低成本的诉求,有的说是贸易的全球化。这些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给美国沉重的打击,促使美国系统地学习日本的做法,总结并完善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成套的做法。 总体而言,美国企业以契约为基础,讲究清楚的界限和个体优化;日本企业以关系模式为特点,讲究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作和全局优化。供应链管理在美国的兴起,其实是契约经济模式被关系经济模式强烈冲击后,美国的"师夷之技以治夷"。所以,供应链管理可以说是个日本概念。如果读美国最近三十余年来的文献,日本的影子随处可见,比如长期关系、精益生产、JIT,都是典型的日本实践。对我们来说,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像个西方概念,根本原因是美国系统地研究、总结了日本的实践,整理出成套的方法论。这就如全面质量管理本来是个美国概念,后来由戴明博士导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反倒让人觉得是个日本实践一样。 上世纪80年代,从汽车到家电到半导体,从消费品到工业品到航天航空,日本全面超越美国,质量好、价格低、速度快,每样都是美国的噩梦。时过境迁,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美国对日本的恐惧:从政府到工业界到普通老百姓,都是一副大难临头的末日感。于是美国政府就屡屡拿贸易壁垒、日元汇率、政府资助做说事,说日本制造贸易壁垒、限制进口,说日元汇率偏低,说日本政府资助企业,进行不公平竞争。可以说,这些年来美国扣在中国头上的帽子,日本都戴过,而且戴的时间更长。想想看,当年的日本是硬生生地从美国企业口里夺食,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众多领域与美国直接交锋,你就能想象,竞争该有多么激烈。直到日本进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对美国的威胁日渐减弱,美国的注意力才逐渐转离日本。相对而言,中国企业与美国企业的互补性更强,美国专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更多的是劳动密集、低附加值领域,美中经济矛盾相比当年的美日矛盾较小。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知道贸易壁垒、汇率政策、政府补贴即便有,影响的也只能是价格,并没法解释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日本产品的质量好。 美国的政客们有的傻,有的装傻,对这些视而不见,继续拿着各种贸易大棒对付日本;但美国的企业家一点也不傻,他们就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研究日本同行,试图理解质量差异的根源,发现日本企业有几个特点: (1)日本企业以长期关系为主,比如爷爷一辈在一起做生意,孙子一辈还是,而美国以短期关系为主。短期关系下,买卖双方经常博弈,交易成本高,供应链上单兵作战,协作度低,以局部的个体优化为目标。 (2)日本生产以小批量、多频次为特点,周转周期短;美国企业以大批量、小频次为特点,周转周期长。 (3)日本企业一般跟数量有限的供应商合作,规模效益明显,关系稳定;美国企业则是普遍的"多子多福",主要依赖市场竞争,跟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合作,采购额分散,规模效益低下。 打个比喻,如果说美国还是渔猎经济的话,日本则早已进入农牧经济阶段。我们知道,农牧经济比渔猎经济更先进,美国企业竞争不过日本企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日本企业是团体作战,美国企业是单兵作战,这跟美日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关。在日本,长期关系下,链主企业与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紧密,配合度高,容易形成合力,一致对外,是关系经济。在美国,传统的关系是基于契约的短期关系,链主企业跟伙伴企业签订合同,然后大家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来做,是契约经济。契约经济的好处是可预见性高:合同上写的质量、交期、价格,都可以期望得到,如果做不到的话,罚则也很清楚。但问题是,很多东西是难以量化的,或者即使量化了也会变化,这在契约经济里,双方独立性很高的情况下,调整就挺困难。这种独立运作的方式,用英语中的一句话说,就是arm's length relationship(一胳膊长的关系)----美国文化认为一个人周围一胳膊长的距离是个人空间,人们一般都不会突破,否则就会感到不安(相对而言,亚洲人的个人空间就小多了)----这在合作关系上,就是你把要求列出来,大家签订合同,我严格按照合同执行,给你结果就行,至于我是怎么做的,你不用管(那是我的个人空间)。所以,美国企业单兵作战较多,供应链协作较少。 而传统的日本方式呢,正好相反,买卖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稳定,习惯于协作,一起解决问题。比如在产品设计阶段,供应商早期介入,与采购方合作设计,有利于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交互优化:产品不但要能设计出来(产品设计),而且要能容易地制造出来(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交替进行,才能促成相互优化,不但设计出功能优秀的产品,而且能够便宜、快捷、高质量地制造出来。这在关系经济里相对容易实现,但在契约经济里就很难。想想看,为什么有契约?因为大家互不信任,所以才用合同来约定、约束双方的关系。同样因为不信任,所以就不会敞开心扉,深度合作。比如在传统的美国关系下,你要参观供应商的生产线,共同解决质量问题,供应商会挺担心,因为你可能学到他们的工艺知识和商业秘密,要么传递给他们的竞争对手,要么逼着他们降价。这就是契约经济下短期关系的根本特点,缺乏互信,大家都在防范。 美国企业家搞清楚了这点后,就开始系统地学习日本企业。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实践,鲜有例外,都能看到日本企业实践的影子。比如长期关系、供应商早期介入、合作设计、Just in Time(JIT)、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都是美国企业和学术界系统总结日本实践后得出的。所有这些都以深度协作为特点。就拿JIT来说,看上去是稳定的产品流,但没有双方的深度协作、信息共享,就很难做到。这些从技术层面看都不难,关键是大家愿不愿意协作,是个关系问题。或者说,供应链管理的根本是个关系问题:供应链管理中的那些职能,从采购到生产到物流,自从有了企业就有,但供应链的概念却是最近三四十年才有的,就是因为传统的企业运作中,职能与职能、公司与公司的协作度低,单兵作战;而供应链则讲究协同作战,当采购、生产和物流在计划的统一协调下,当供应链伙伴在链主企业的统一协调下运作时,就有了供应链的概念,也就有了超越职能、公司的局部优化,取得供应链范围内的大优化的可能。这就是供应链管理。 如果你看对供应链管理的贡献,日本企业主要在关系领域内,即职能与职能、公司与公司之间愿意协作,并建立协作流程,比如合作设计、JIT等。而美国的贡献呢,则更多的是在IT系统领域,比如MRP、ERP以及其后的电子商务、互联网。或者说,美国的主要贡献是IT工具。有些人一提到供应链管理,往往就想到IT系统。其实供应链的概念核心是协作,而不是IT系统。比如日本的精益生产、JIT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很低,并不需要复杂的ERP系统,通过看板等非常简单、低技术的手段就能实现信息共享。相比之下,这些日本企业的报表等也很少。相反,正是因为协作度低、互信度低,为了控制的需要,企业就需要设计更复杂的流程、编制更多的报表,从而需要更加复杂、强大的IT系统,这都是美国企业的特点。 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是美国学…… 关注56Voice,获取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