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诵读||《边塞都城·大同记忆》3、边塞都城   作者 偶趣

香茗诵读||《边塞都城·大同记忆》3、边塞都城 作者 偶趣

2019-12-02    23'12''

主播: 播 客 香 茗

2750 8

介绍:
《边塞都城·大同记忆》三、边塞都城 作 者:偶 趣 诵 读:香 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的胡马是指北方游牧民族,而诗中的阴山正是大同北面的屏障。自古说起边塞,都是连接着“要地”、“关隘”之类的词语,那为何我将大同称为“边塞都城”呢?那是因为大同曾是边塞重地又做过王朝都城。我认为这是大同最突出的两个历史坐标。 那么边塞和都城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怎么会联系起来呢?如果倒转历史的车轮,会发现在大同并不矛盾。在2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大同多数时候是作为中原王朝的边塞或军事重镇而存在的;而在北魏辽金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崛起和汉族政权的式微,大同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又成为北魏及辽金时期的中心城市。 从地图上看,大同呈“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地理格局,处于阴山、燕山、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鸟类南迁中部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清初顾祖禹在撰写他的兵要地志专志《读史方舆纪要》时叹为观止,认为“大同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清人看前朝尚且如此,联想到这里曾经燃起的熊熊战火,诸位对笔者前面的结论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大同注定成为千百年来军事和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中原汉族政权和游牧民族政权拉锯的地方。“古来征战几人回,青山处处埋忠骨”。今天,无论我们身处雁门关前的广武汉墓群,还是置身于米薪关附近的天镇汉墓群,我们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悲凉,不由得遥想起当年旌旗猎猎、战鼓雷鸣、金戈铁马的场景,也会慨叹多少英雄豪杰在这片自南向北的开阔地鏖战尤酣,最后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徐悲鸿有名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边塞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大同载入史册的更多是英雄血泪。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这句充满现代意义的话在大同的历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史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军李牧曾常驻于此,以备匈奴入侵;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在大同城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汉高祖刘邦及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均在平城一带与匈奴作战;北魏孝文帝在平城明堂接见了立功归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公元615年8月,趁隋炀帝杨广巡游塞北,10万军兵前来攻击,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得以脱围;随后唐朝李靖、薛仁贵、郭子仪,北宋杨家将,明朝常遇春、徐达、李自成等诸多名将在此驻足,叱咤风云、建功立业。 明朝在北部边疆设置九座边防重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大同遂成为九边重镇之首。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此,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美誉。 战争是和平的手段,战是为了止战。即使在边塞,即使在沙场,和平依然是人类的共同主题。紧随“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后,王昌龄又写下“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透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秋风瑟瑟、尸横遍野、孤雁单飞的场面,更体味出诗人对和平的殷殷期盼。 风过留声,雁过留痕。大同的边塞印记深深浅浅的烙印在境内的地名上。明朝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一种屯兵制度(一卫5600人,一所1120人),今左云、右玉、阳高、天镇四县即由明王朝设立的左卫、右卫、阳和卫、天镇卫演化而来。 大同境内遍布各种边堡(bǔ,边防地区屯兵与生产相结合的村寨,周围夯土构筑围墙,用于军事防卫),新平堡、守口堡、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得胜堡、王家庄堡、助马堡、保安堡、云冈堡、破鲁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破鲁、灭鲁、威鲁、宁鲁,则是从破虏、灭虏、威虏、宁虏演化而来),这些堡,今天有的演变为地名,有的则成了历史遗迹。 大同境内许多地名都带有“口”字,标示其为长城的关隘或重要通道,现在这些关口大多为村镇。如新荣区助马口、拒门口、镇川口;天镇县小磨口、榆林口、白羊口等;左云县大河家口、黑土口、西黄土口等。右玉县著名的杀虎口,原名杀胡口,一字之差反映了从杀戮到融合的演变。 在修建长城时,为了方便防守,沿长城一线及交通要冲还修建了大量的墩、台。“墩”指军事瞭望台,一般一、二里建一个墩,驻兵五人,探望敌情,如有警报,白天敲铳(chòng),夜晚燃火。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以墩为地名,如左云县六墩沟、安烟墩、里烟墩、白烟墩、太平墩等;新荣区元墩、三墩、六墩子等;阳高县二墩、三墩、五墩、十墩等;天镇县三墩店、四方墩、五里墩、二十墩等。 “台”指烽火台,功能是燃放烟火报警,因烧烟时常用狼粪,故又称狼烟台。居住在台附近的村庄也因此得名,如左云县二台子、三台子、八台子等;新荣区二台、高向台;云州区五里台;阳高县十里台、八里台、大墩台等;天镇县金家烟、白家烟、王家烟等。 古代驻军之地叫“营”、“营房”或“营盘”,因此许多地方以营命名。如新荣区元营子、张指挥营;云冈区小营村;云州区落阵营、营房沟;阳高县顾家营、西柳营、前营、后营等;天镇县大营盘、隋七营。 “皂”古代军队中养马的地方。大同的许多地名叫“皂”,如云州区孟家皂、利仁皂、倍加皂;阳高县安家皂、马家皂、东李家皂等。即养马之处演变而来。 城市再大、再繁华,如纽约、上海,我们可以称之为都市、都会,但只要未曾被定过都,在语言习惯上还是不能称之为都城。大同做过北魏的首都,所以称之为都城实至名归。大同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主流王朝的都城,即北魏平城。此外,在辽金两朝,还做过陪都。大同建都时间前后达410年。 专家认为,大同作为都城的历史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北魏王朝历史遗存较少,大同是集大成者。而且北魏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也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宝库:秦汉与隋唐,虽时空相续,但文化脉络有差异。汉承秦制,唐续北魏,秦人内敛,唐人开放。鲁迅先生说,“唐人大有胡气”,大意就是唐承继了北魏直率豪爽,大气包容的特点。 中国由汉而唐,其间有个重要的过渡,即是北魏——一个将少数民族血脉注入中华文明的伟大王朝,一个从嘎仙洞蛮荒时代转向农耕文明的伟大王朝。无怪乎,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在云冈石窟的碑记上写过“从北魏走向大唐”。 大同是唯一在地理上没有位移过的古都,今天的大同城就是赵国所建城邑、汉平城、北魏平城、辽金陪都、明清大同镇的所在地。城市的南北中轴线始终未变(这在我国众多古都中是少见的)。那条自北向南穿城而过的 “御河”,更增添了几分皇家气象。 大同博物馆的大厅里展示着一尊憨态可掬的黄牛拉车雕塑,这是北魏墓葬中出土的一尊陶塑的放大版,从牛与车的形态比例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敦厚、强壮,展现出一派“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朝风光。 2010年,大同以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被中国古都学会认定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与洛阳、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齐名。“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大同,千百年来包容不争,却仍旧不失一座熠熠生辉的边塞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