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朗读:李子)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朗读:李子)

2016-09-26    08'41''

主播: 木子.李子

306 1

介绍: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作者:林清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常到那里饮蜜茶。我常觉得,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价格涨了一倍有余。     我说:“怎么这样贵?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的是个眉目清秀的小女孩,讲得一口流利的好国语,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探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     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的,我们一口饮进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蜜蜂是一种奇怪的动物,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一口喝完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的人家,我不时寻访,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了一点认识。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嗡”的蜜蜂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会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蜜蜂。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不过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螯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螯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用不用螯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有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螯而死的往往成功,因为人是有许多螯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是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廪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来养蜜蜂,让他们吃了糖水来酿蜜,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     蜜蜂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行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究竟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耕录》里的传说:有年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惟澡身啖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殓以石棺,乃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痊之。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在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啖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啖蜜的过程中,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了,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     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的,情感的追寻则是波涛万险的,如何在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枉此生。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摘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摘自 林清玄《林清玄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