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 日课,听孔子对玉的评价和推崇

9月13日 日课,听孔子对玉的评价和推崇

2017-09-13    11'51''

主播: 老鱼飞翔

88 0

介绍:
瑕不掩瑜和温润如玉出自礼记中记载的孔子与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 《礼记·聘礼》“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朗读者--逍遥)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请问君子贵重玉而轻贱似玉的美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很少而美石很多吗?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美石多所以才轻贱美石、玉少所以才贵重玉的。是因为从前君子把德性和玉相配比的,玉的温润而光泽,就是仁;玉的致密坚实,就是智;玉的郓角方正而不伤人,就是义;玉的沉重欲坠,就是礼。玉的敲击,声音清越悠长,终了戛然而止,就是乐;玉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忠;玉的色彩四溢,就是信;玉的气质如白虹,就是天;玉的精神体现在山川,就是地;玉制的圭璋用於礼仪,就是德;天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就是道。《诗经》中说∶‘想念那位君子,就是德,他的温柔如玉。’所以君子就很贵重玉。”(朗读者--春天) 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仁、义、礼、智、信、天、地、道、德、忠、乐。此十一德,实为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也因此使玉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对人们自身修养和社会行为起到抚正抑邪和巩固社会秩序的有益作用 受孔子影响,后世儒家经典对宝玉的德性有了深入的发挥。一是玉通神,认为是天地之灵化生、山水之精凝聚的「神物」。孔子说:「水之精为玉」,玉从「美化」达到了「神化」的境界;二是以玉为宝,玉作为符节、印信,又成为符信之宝,历代帝王皆以美玉为玉玺,成为天命与皇权的象徵;三是以玉为礼,古代国家以玉作礼器,敬天地,祀祖先,祭山川,贿鬼神等,用玉礼制严格、繁密;四是以玉为德,体现在形式上,是「男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习俗和制度的长期绵延发展;五是以玉为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可见玉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何等之高。 由於儒家将宝玉看作是君子的象徵,所以在中国历史中,欣赏最为广泛和普及的,莫过於玉器,上至通都大邑的达官贵人,下及穷乡僻壤的妇孺,都可拥有不同质地、不同数量的玉器,贵至满堂翠玉,贫至村妇包头,也往往可见片玉缀点其间。当然其品质的高低精粗有天壤之别,但是,喜好玉器,则是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几千年来形成爱玉珍玉的风气,已成为民族物质文化中固有的特点。 今日配图是一首儿歌,由 小米 小朋友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