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边塞诗,构思精巧,不减太白【陇西行 王维】

王维的边塞诗,构思精巧,不减太白【陇西行 王维】

2020-09-20    05'10''

主播: 每天读诗词

1191 10

介绍:
王维的边塞诗,构思精巧,不减太白 王维和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而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则是边塞诗派的旗帜人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维也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现存边塞诗只有二十多首,李颀亦不过十首,而王维却留有三十多首,不但数量上占优势,就是质量上,王维也绝对可以和这些边塞诗大咖们一较高低。 王维的边塞诗慷慨激昂,气势不凡,选角独特,深邃凝练,而且画面感十足,再次体现了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精妙。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为后世推崇,至今仍是描绘大漠风景最动人的唐诗;而那"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豪迈刚劲,更被赞为"雄悍之气,可敌《秦风·驷铁篇》。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王维的边塞诗,感受一下他诗中那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十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行》是乐府旧题。大唐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十里一走马,十里一扬鞭"。诗的开篇,便先声夺人,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十里"、"五里","走马"、"扬鞭",快马加鞭,打马飞驰,以夸张的语言渲染出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这么着急的赶路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做了交代。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道出了骑者告急的原因:原来是匈奴进犯,围困了酒泉。一个"围"字,显见形势严峻,一个"至"字,交代了"走马"、"扬鞭"的结果,点明军书已及时送达。 我们知道,古代时候,边疆是靠烽火传递军情的,此时敌军压境,为什么不点燃烽火台的烽火呢?应该是先见烽火,再送军书的啊! "关山正风雪,烽火断无烟"。因为关山正雪,雪大点不着烽火,即便点着了,那狼烟在皑皑大雪里,也是一片雾蒙蒙的,根本就看不见。而烽火联系中断,则更突出飞马传书的急迫,艰巨。 到此,全诗戛然而止,至于救兵如何救援,是否解酒泉之围等,一概不提,就像绘画技法中的"留白"一样,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王维的功力。 以往的边塞诗,要么是写边地的风情,战士的无畏勇敢;要么是写塞外的苦寒,征人的思乡念人,而王维却另辟蹊径。这首《陇西行》也是反映边塞战争,但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了飞马送军书的一个片段,侧面传递出边关的紧急状况和紧张气氛,同时也描绘出一幅壮阔、迷茫的边塞远戍图。 《陇西行》构思精巧,节奏急促,内涵丰富,情绪昂扬,其气势、意境丝毫不逊王昌龄及高适、岑参的诗作,宋张戎赞曰:"信不减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