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大节,大关节也。经脉必由大节而行,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经脉之绝道而出入,<em>绝道,经脉不行之处。</em>周络一身,复合于皮肤之中,其所会合,皆见于外也。六经络脉,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于肘中。<em>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分络于大指、食指,出合谷之次,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散络于中指、名指、小指,出阳池之次,别走厥阴,是起于五指间也,即手背之青筋外露也。二脉上行,总于肘中,厥阴经曲泽之次相合。</em>饮酒者,酒气慓悍,直走卫气,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em>盛极而平。</em>然后内灌于经,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凡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经络之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盛血者。虽无结,亦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则发为痹病也。 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皆多血络,皆多蓄血之络也。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乃通,血气乃行。 人之初生,爰有祖气,祖气一分,精神皆化,而形质初兆,则先成其精,精者,官骸之始基也。肾藏精而主骨,脑髓者,肾精所结,故精成而脑髓生。脑髓生则骨立,骨为之干,脉为之营,筋为之刚,肉为之墙,皮肤以生,毛发续长,形完胎落。谷入于胃,脉道乃通,血气乃行,此经脉所由生也。 经别二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时、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十二经水、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六律建阴阳诸经,以六律建立阴阳十二经也。上,上工。过,忽而过之。息,谓止而究之也。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此足太阳之经别入者。 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里,足少阴之正,至腘中而合太阳,此为一合也。诸阳经之正,成以诸阴之别道相合,皆为正脉,非支络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此足少阳之经别入者。 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厥阴与足少阳为表里,足厥阴之正,至毛际而合少阳,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 此足阳明之经别入者。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表里,至髀上而合阳明,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此手太阳之经别入者。指地者,在外而内行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阴与手太阳为表里,至内眦而合太阳,此为四合也。渊腋,穴名。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此手少阳之经别入者。指天,在内而外行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心主与手少阳为表里,至完骨而合少阳,此为五合也。完骨,耳后骨。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此手阳明之经别入者。 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于阳明,此为六合也。 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表里,至喉咙而合阳明,此为六合也。渊腋,足少阳穴。少阴,手少阴经。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列缺,穴名,在经渠后,手太阴自此别走于阳明,并太阴之经,太阴之正经也。手阳明起于手指,故实则手锐掌热。<em>锐掌,掌之尽处。</em>欠(去欠),伸腰开口,以舒郁闷也。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之穴,即列缺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通里,穴名,在阴郄后,手少阴自此别走手太阳。支膈,膈上偏支作满,金被火刑,肺气不降也。不能言,心主言也。<em>《难经》:肺主声,入心为言。</em>掌后一寸,别走太阳,即通里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内关,穴名,手心主自此别走手少阳。取之两筋间,即内关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偏历,穴名。手阳明自此别走手太阴。偏齿,半边之齿也。合于宗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龋,齿病也。痹隔,经络痹塞不通也。取之所别,即偏历也。后仿此。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em>疣,音尤。</em> 支正,穴名,手太阳自此别走手少阴。疣,赘瘤也。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外关,穴名,手少阳自此别走手心主。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丰隆,穴名,足阳明自此别走足太阴。瘁,憔瘁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飞阳,穴名,足太阳自此别走足少阴。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光明,穴名,足少阳自此别走足厥阴。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公孙,穴名,足太阴自此别走足阳明。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大钟,穴名,足少阴自此别走足太阳。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em>睾,音高。</em> 蠡沟,穴名,足厥阴自此别走足少阳。睾,丸,阴囊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尾翳,穴名,任脉自此别走冲、督。鸠尾,蔽心骨,穴名。详尾翳,当是中庭别名,中庭在鸠尾之上,故曰下鸠尾,散于腹。旧注谓为会阴,非。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长强,穴名,督脉自此别走任、冲。下当肩胛左右,又别走大阳。高摇之,头之高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大包,穴名,脾为五脏之长,故另有大络罗列也。此脉所部,若有络血罗列可见者,皆取之大包。 《素问•玉机真脏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脾胃皆有大络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em>自手太阴之别以下十六段,旧误在经脉。</em> 诸经之别,皆络脉也,共十五络。实则必见于外,虚则必下,不可见也。视之而不见,当求之上下之间,盖以人经虚实不同,络脉异于其所别走之处故也。 经筋二十二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走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孟春痹也。
上一期: 灵枢悬解9
下一期: 灵枢悬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