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我们身处媒体时代的悲哀-周国平

【品读】我们身处媒体时代的悲哀-周国平

2017-02-22    09'30''

主播: Will_Z

118 7

介绍:
我们身处媒体时代的悲哀 周国平 热闹的空虚 早在电报发明时,梭罗就评论道:人们急于加快信息的传播,但是到达你耳朵的第一条新闻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现在,有了电视和网络,我们每天获得的信息就更多了,简直是潮水般地涌来。可是,仔细想想,其中有多少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自以为知道了许多事情,其实它们与我们真实的生活毫无关系,唯一的作用只是充当谈资罢了。这种情况可用柯勒律治的一句诗来形容:“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能喝。” 现代媒体是靠制造无用信息维持生存的。它需要吸引公众的眼球,保持公众的消费,为此必须不断制造热闹的话题。它的确制造出了热闹,但热闹之下往往空无一物。这种情况甚至不以其从业者的意志为转移,一旦身在这台巨大的机器中,就不得不跟着它运转。与媒体的朋友聊天,他们对寻找话题的压力有多少苦衷和牢骚啊。 无论中外,文化品位较高的人大多不看或少看电视,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有人打比方,看电视就好像参加一个聚会,满座是你不认识的人,不断被介绍给你,兴奋过后,你完全记不起他们是谁和说了什么了。试想一想,这样的聚会,如果你老去参加,你自己是不是有些无聊? 媒体时代的悲哀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读大作家的书,看不见他们的人。在偶然的机会,也许会在街上遇见他们,但你不会认出他们,因为你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不但大作家如此,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学者都如此。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前十五位总统走在街上,都不会有人认出。也许在竞选时,所属选区的选民能够看见总统候选人,但人们关心的也是他们的思想和主张,而不是他们的长相。据说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长达七个小时,听众始终津津有味地听着,没有人抱着看一看他们长什么样的目的前来,看完了就离去。 现在完全不同了。无论作家、学者,还是政治人物,都纷纷在电视上亮相,而其知名度往往取决于亮相的频率。人们热中于议论他们的相貌和风度,涉及他们的言谈,也多半关注口才如何、会不会说俏皮话之类,注意力全放在表面的东西上。情形也只能如此,因为电视追求当下的效果,不容做节目的人和看节目的人思考。其结果是两方面都变得平庸了。林肯与道格拉斯的七小时辩论放在今天怎么会有人听,又怎么听得懂。同样,今天的总统和知识精英们也更关心如何使自己上镜,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承担职责。 过去的时代出伟人,今天的时代出偶像。伟人功垂千秋,偶像昙花一现。这是媒体时代的悲哀。 媒体对于大众阅读的责任 在今日中国,谁引领着大众阅读趣味的走向?当然是媒体,而在媒体背后的则是出版商。在这个大众媒体时代,无人能改变这一点,因此我们只能问责媒体,要求它负起正确引导的责任。 现在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因此,我认为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做两件事:一,依靠有判断力的专家和爱书人,向大众读者推介适合其水准的真正的好书,使它们成为畅销或比较畅销的书;二,认真鉴别出版商所制作的畅销或比较畅销的书,对其中低劣或平庸的书予以有说服力的批评,至少拒绝替它们宣传,遏制它们的畅销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