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如何看待设置“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

【品读】如何看待设置“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

2017-07-13    11'48''

主播: Will_Z

79 4

介绍:
微信上线了新功能,朋友圈仅展示三天的内容,刷了一下,发现很多朋友都启用了,这个限时我觉得挺奇怪的,这是出于啥心理呢? 大将军郭说 微信推出“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这个功能后,立刻有人尝鲜了。点开他们的头像,只能看到这三天里零零星星的一点内容,三天前发生了什么再也找不到蛛丝马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成了我们了解一个人最快最便捷的渠道。看看他分享了什么文章、音乐,去了哪,发表了什么心情,好像就能看到一个人的性格面貌了。 如果探究欲强一点,翻遍他的朋友圈,就相当于了解他的成长史和心路历程。可以说,查阅朋友圈,对于社交还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现在,当你只能看到三天的朋友圈内容,想了解一个人难度加大,压力也加大,如果你在三天前没来得及去关注一个人,便很难间接地知道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想关注一个人,开始变得有期限了。 这种期限背后,有很多兜兜转转的小心思。当一个人选择去勾选只展示三天的朋友圈,心里是有波澜的。 首先,是为了引起关注,获得存在感。 无论是只展示半年,还是选择展示最近三天,甚至是彻底关闭朋友圈,都是一种改变。这种风吹草动看起来是不想暴露太多信息,不想被关注,但实际上却可以通过改变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真正关心你的人一定会来问你为什么只展示三天朋友圈”,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的确,这种改变成功地唤起了别人的好奇和猜测,他们要么主动询问,要么会下意识地主动留意你的朋友圈内容。这种状态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少了全部铺陈的乏味,多了撩人的神秘感。 在每天繁复的朋友圈内容里,缺失反而成了一种珍贵,留白倒成了一种新意。 其次,是为了找补安全感。 正如前面所说,朋友圈是了解一个人的快速通道,只要对方展示朋友圈内容,就意味着你自愿公开你的信息,不管手机另一端的那个人是谁。但这种全面暴露并非是真正坦诚和让人感到安全的,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并不熟络甚至是刚加上好友的人,我们并不确定把自己的生活双手奉上是否合适。 如果选择了朋友圈不可见,又显得矫情小气,那么索性就只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找补了安全感,又体面。 有些人自嘲说,有了这个功能之后,再也不担心自己的“黑历史”被挖坟了,心里踏实多了。 从全面开放朋友圈到只展示三天,这是一个收紧的过程,这种收紧也是内心层面的折射。我们在信息过度溢出的时代,终于能抓住一块保障安全感的浮萍。 最后,是为了减少羞耻感。 我曾经分析过,为什么有些人发了朋友圈却又删除,因为我们对于过去某一刻的自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这种羞耻源于不接纳。并非每个人都有稳定的人格,即便再稳定,也会有那么些时刻是冲动的,在冲动之下我们选择用朋友圈来宣泄情绪,虽然即刻得到了放松,事后来看,却总会有一种不适感,这种不适就是内心的羞耻。 我们不能面对那时那刻的心情,连同那时那刻的自己也想一起否定。 平静下来,你会觉得某一条朋友圈是幼稚的,是矫情的,是负能量的,是充满了愤怒的,你不能接受自己有这样一个部分,删掉或许是最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既不让看客再有凭据去捕捉你的冲动,也不会让心头的羞耻感萦绕。 可毕竟删掉总是要花费点工夫,选择只展示三天却是简单的。三天后的你,不必担心被窥探三天前的心情,就好像那样让你羞耻的时刻从未真正发生过。 我问一个同样选择只展示三天朋友圈的人为什么,她说“人总是觉得三天前的自己是个傻X”,我说那如果可以选择只展示一天的朋友圈呢?她说,“那我一定会选一天,因为昨天的我也是个傻X。” 其实关于这个新功能我最纳闷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三天,为什么不是四天,不是一星期? 但我立刻觉得自己较真儿了,三天或许只是一个随机选择的虚数,它只是让我们有一个机会去选择自我暴露的程度,在我们感到不舒服感到不安全甚至只是心情不美丽的时候,我们可以按下一个开关,开启自我调适的模式。 轻轻巧巧的一个选择,让我们长舒一口气,让我们暂时的获得一种自我慰藉:就好像改变了朋友圈的展示天数,我们就能真正改变自己一样。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非好友可以看十条朋友圈,好友只能看最近三天朋友圈,请问,我加你们好友是为了什么呢?” 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内心波澜选择只展示三天朋友圈内容,其实都是关掉了一个通道,一个真实面对自己的通道,一个跟别人随时桥接的通道。当看到一个人的朋友圈只向你展示三天内容的时候,谁不会失落呢? 或许,对于我这种不时常刷微信的人来说,想看更多朋友圈内容,最合适的方式只能是把我关心的人删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