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老师、小孩的需求

母亲、老师、小孩的需求

2015-07-21    80'40''

主播: 曼陀海斯

273 32

介绍:
  母亲、老师、和小孩的需求。   大家好,我是绿希希,今天由我为大家做这次读书会笔记。   我们依旧在读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这本书,这一次我们读到了第二十七章,母亲、老师和小孩的需求。   本期读书会,我们来谈谈幼儿园,谈谈难以忘怀(不堪回首)的幼儿园往事。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从一开始家长把没时间照顾的小孩送到居委会阿姨那里,到现在“双语幼儿园”、“国际班”、“师资力量雄厚”、“膳食合理搭配”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选项,幼儿园到底要做什么一直是家长在问的一个问题。是看小孩还是教文化课,是寻找玩伴还是学前教育,作者在本章的第一段就有了答案。   把幼儿园视为家庭的“向上”延伸,而不是小学的“向下”延伸。   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安心地讨论幼儿园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了。   首先,作为家庭的补充和延伸,幼儿园的老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妈妈的角色。如果在家庭中,母亲没有缺席,这时候幼师就是在延续母亲的作用,如果早年时期母亲缺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对于3-5岁的小孩来说,自我保护能力并没有完全形成,有些事情该不该做、有些东西安全不安全,这些都需要幼师来照顾、指导。除此之外,如果要扮演妈妈,幼师就要去关注小孩的情感世界,觉察小孩的心理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而小孩对于幼师对于自己情感的关心,即可以作为家庭中母亲关爱的延续,又是小孩接触家庭之外关爱、形成社会安全感的机会。其实这一点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被忽略,却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其次,幼儿园到底应不应该“教”小孩,如果应该,那么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开始教授小孩在小学才会学到的文化知识,学着认字、读书、算算术;也有很多是组织做游戏、体育锻炼、搭积木、开展集体活动等等。 只是,对于一个“多多少少还是个需要父母照顾的小婴儿”来说,幼儿园应该是寻找小伙伴、建立并参与关系、从各种活动体验中获得心灵成长的关键阶段。   再次,说到幼儿园,很多小朋友的眼睛都会放光。因为幼儿园有家庭或社区不具备的两大要素——一无穷尽的玩伴和无穷尽的玩具。虽然现在二胎政策逐步开放,但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还是维系着4-2-1的家庭模式,两个家长和四个隔代家长照看一个小孩,小孩很难长时间稳定地接触到同龄的玩伴,即便是带去茶余饭后的公园或社区广场,也是远远不够的。而幼儿园却可以为小孩提供各种各样的玩伴以进行丰富的童年体验,家里的小侄女上幼儿园第一周回来就会唱,“幼儿园里朋友多,幼稚园里朋友多,唱歌游戏真快乐,你荡秋千我骑车,跑跑跳跳大家笑哈哈”。另外,无穷无尽的玩具也是小孩喜爱幼儿园的另一个原因。小孩一个人在家里,玩具再多也只能一个人玩,幼儿园不仅能让小孩接触到更多的不同的玩具,更能让小孩学着“一起使用”玩具。分工搭积木、过家家等可以说都是成人社会活动的雏形。说起来,在我们还是小小孩的时候,就已经学者在做这些事情了。   最后,来说说母亲和幼师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提到,“年轻老师学要学习如何向母亲般呵护小朋友,这一点她只要多跟母亲们聊聊,用心观察,就有机会学习。”其实在当今的社会隔代养育的现状下,每天上学放学大都是祖父母在接送,幼师是很难见到母亲的。 这种情况下,老师可能无法及时、直接向妈妈反映孩子的情况,以及观察到的在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养育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养育断层,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看到并提出解决方法的。 —————————— 读书会时间: 每周二 18:30 - 20:00 呱呱视频软件 - 心理驿站(房间),ID:211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