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招了吗】--警惕现代经典释读成为新时代的流毒 作者熊春锦

【你中招了吗】--警惕现代经典释读成为新时代的流毒 作者熊春锦

2016-10-04    07'17''

主播: 开心国学

163 1

介绍:
选自熊春锦先生《道德教育贵修身》2014第165页 现代人对“经典”的注释与讲解,媚俗有余,守本不足。过度世俗化地渲染,曲解戏说。这种唯以“有之以为利”,张扬人性中私心贪欲的渲染,不可避免地会使“经典诵读”最后沦为人们争取名利的“高雅”手段,从而误导整个社会。任何事物导之陷于利,则为毒;导之步入义,则归正。经典诵读的社会行为,如果任凭一些人导之陷于利,那么经典将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新时期毒害孩子们灵魂的毒药,而且会成为无可救药的毒药。“经典”,将会被一些大肆鼓吹利益者,异化成为名利的“遮羞布”。尤其对于儿童,这是一件非常可怕之事,将会贻害流毒几代人的心灵。 历史上熟读经史子集、经纶满腹的名家,不乏大奸大恶之人。如宋朝的蔡京、清朝的和珅等,他们全都是在儒家经典的滋养中长大。儒学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全都被他们的阴我私心所摄取,“经典”反而全都成了他们获取荣华富贵的阶梯。经典培养出这样的人渣,岂是社会之福?民之所愿? 孩子们的心灵如同白纸。幼儿心灵,关键是启蒙教育初始心灵正觉正念的建立,阳我公心的培养。确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志,这是极其关键的一环。明清以来,读书诵经的目的,被帝王、儒家和社会严重异化,成为考取功名的唯一工具。相反,经典对于人心、心灵真正的滋养功能,却被人们过分渲染的名利思想所封闭并日益淡化。“八股出而经说亡”,正是“名利兴,德行丧”最为真实的写照。 经典中真正的道德精神,因为人们的“兴名利”而完全淹埋沦丧,因此国家民族的衰弱与败落,也就不可避免。难道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要让这种“名利兴,德性丧”的历史悲剧,再次登台上演吗?我们还想再去培养出更多的蔡京、和珅之流吗?历史因果周期律,不应当无限地反复重演,从而加重民族的灾难性。经典中所富含的精神营养,绝不可以用来滋养孩子们的阴我私心。经典诵读教育,绝不应当抛弃经典的灵魂,抹杀正向性教化作用。宣传经典诵读,解释弘扬经典,绝不能片面地、不加分辨地过度迎合世俗“有之以为利”的追求。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由于其中具备引导人们尊道贵德、做人守善的灵魂;富含滋养人类精神灵魂的营养。然而,这种营养提供给每一个人时,它是一种中性的物质。善人得之,则更善而智慧;恶人得之,则更恶而奸佞。经典教育的正性作用与反向作用,全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初始立意之心。经典的作用,虽然在于对心灵的滋养与净化,使人心不为物拘,不为形役——儒、释、道三家经典的内核,莫不如此;但是,只有初意立心正确,它们的这些特点才能展开,为正确的教育方向提供精神营养。 “守德持正”是经典教育必须恪守的原则。当年,孔子困于陈蔡,子路、子贡、颜回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演绎出人心在仁义面前的活剧。而孔子并未因处境的艰难,而降低标准俯首世俗,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作为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要恪守孔子这种守正的精神。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对象,是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孩子们的心灵纯洁无瑕,在他们尚未污染庸俗的名利之前,用经典引导他们确立正觉正念,是每一个真正的道德文化工作者的天职和义务。 经典诵读,一方面要善巧方便地推广,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住经典注释讲解的启迪自性光明原则。切切不可丢失道义原则,随波逐流而用“名利”的渲染,阻断和泯灭孩子们的慧命,因此造下无穷的恶因,成为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