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荐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104📖荐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21-01-24    13'52''

主播: Junexsq

300 0

介绍:
主播:夏淑琼 文字编辑:June 音频剪辑:June 配乐: 1)5th of August -- Aron Bergen 2)Hero -- Family of the Year 3)La Bambola -- Les Annees Barclay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由台湾作家吴晓乐所著。二十二岁那年,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为了避免大学一毕业就背负着大量的贷款,晓乐选择了薪资比一般打工来得高,工作时间短,且富有弹性的家教工作。时光流转,在二十五岁之时,她仿若一位娴熟的摄影师,娓娓道出这九个有关家庭、有关亲子、有关成长的故事。 作者花费了八年时间,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主要讲述九种极具代表性的原生家庭的亲子故事。这九类家庭包括了过度保护家庭、体罚式教育家庭、“制造优等生”家庭、控制狂家庭、“阶级焦虑”家庭、钥匙儿童家庭、望子成龙家庭、重男轻女家庭和假面家庭。九个故事里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让人感到喜悦、没有一篇看了会让人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闷。 书中的每一个孩子,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上,可能也有轻盈、愉悦的质地,但是在“教育”这个充满张力的环节里,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无论在世俗的认定中是成功或失败,他们的生命当中,都烙印着奋战过后的伤痕。当我们走入这些故事,凝视这些孩子的轮廓,是否会想起那个被许多父母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初衷呢? 作者在文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战斗,只不过他们奋战的对象都是自己的至亲,特别是母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里面的母亲,各有各的独特之处,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以爱为名伤害着孩子脆弱的内心。眼镜仔的母亲把他的生活起居照顾的面面俱到,但成绩一旦不如她意,就狂乱施加暴力;陈小乖的母亲对母子之情淡漠到可怕,只是将孩子视为生命的负担,一点都不想去回应孩子所渴求的母爱;若娃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她坚信若娃患有多动症,直到若娃真的患上了多动症,她已经为若娃铺好了未来的路,可是那毫不费力的未来真的是若娃向往的吗;巧艺的母亲为了孩子不要重走自己没有多读书的老路,不惜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让她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与最优秀的辅导,却忽略了孩子因家庭条件与同学们的悬殊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茉莉的母亲强势严厉,总是对女儿的人生下指导棋,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去支配孩子本可以更优秀的人生,好在茉莉没有再把原生家庭的痛延续到自己的女儿身上;纪小弟的母亲以自己所策划好的计划的目标和节奏,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照章学习,却全然无视孩子内心深处的梦想与渴望;汉伟的母亲保护过度,强势介入孩子的学习与生命场域,致使汉伟行走于一片孤立无援的荒漠之中,无处呼救、无处得救;高才生的母亲以否定代替赞美,在不断的打压中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设定继续往上走,枉顾孩子的意愿。 这些绝不只是个体的故事,当我们的社会被“成就导向”的价值观拘束,当“成就”被强调的次数,远大于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互相尊重,当社会上普遍弥漫着这种焦虑时,孩子自然成为拔苗助长的对象。杨翠教授在给《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位母亲都用力过度,为孩子规划人生棋局,检视他们的落子方位与下棋节奏,母亲的意志,嵌入孩子的每一颗棋子之中,让他们沉甸甸难以举棋。书中的孩子,因而都有着哀伤的灵魂。”是啊,故事里每一位母亲都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去支配着孩子那本该更幸福或者得到更多爱的人生,而母亲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却从未想给弯下自己高贵的腰,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 或许,这些母亲,甚至都不知何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何时走失在了孩子的成长中。故事中这些母亲的人生,大多充斥着各种轻视、疏忽、离弃、暴力、威迫,也有独属于她们内心的不可愈合的伤疤。在这些伤疤依旧未曾愈合的时候,她们又被赋予看守孩子、教养孩子、决定孩子未来的所有责任。书中的许多母亲总是担心着,如果没把孩子的成绩提高、选项变好、未来点亮,会让自己陷入被丈夫谴责、冷暴力、离弃的险境,曾经的那些伤疤无疑又被洒了一层厚厚的盐来加重伤口的腐蚀。 不曾被好好疼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爱是一种能力,然而,爱的方式需要学习。有的爱,可以如练习曲,在一遍一遍的演练中,逐渐完备。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父亲,都应该学着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会怎样去爱,怎样把自己所缺失的那份疼爱延伸到孩子的身上,而不再让孩子去重复自己那有些许悲惨的人生命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中的深意绝不止步于此。那么,还有哪些可以被我们看到的深刻含义呢? (1)亲子之爱就是—-陪伴、倾听、尊重。 (2)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完全按着父母的想象和要求成长。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个小孩,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性。然而有很多父母却让自己的孩子去模仿别人、说着别人说过的话、做着别人做过的事情、去追求父母眼中所谓完美的人生、去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梦想,把孩子培养成“第二个自己”。仿佛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为了成就另一个生命。就小孩的立场而言,这是可悲的。 (3)每个孩子来人间一趟,不是来完成父母的使命。父母很容易就用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教育和影响着孩子,殊不知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受到自身经历的局限。要学会不把自己不幸或不完美的人生重覆在孩子的身上,不将自己的小孩与别人的小孩作比较。纵使他不那么的聪明可爱,也不把亮丽的成绩作为评量一个人成就的唯一标准。 (4)作为父母,不要给自己太多的责任和束缚。父母最需做好自己,做好言传和身教的榜样。父母做好自己、爱自己的行为,孩子也会学会爱自己。父母学会快乐,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快乐,学习快乐的方式。 (5)父母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不要出现嘲笑、辱骂和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情绪。哪怕出现问题小孩,总是学不会,也要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爱。因为一个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活着是很累的。 (6)在孩子做重大决定的时刻,比如高考志愿,可以参与讨论,给出观点意见。但是,做出最终决定的人最好是小孩自己。因为这是他的人生,他得学会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