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05:麻醉作用、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

传播学05:麻醉作用、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

2016-10-29    05'13''

主播: 觅游考研

2824 460

介绍:
传播学第5天,今日知识点:麻醉作用、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先看文本,再跟着音频来背诵,一遍两遍反复记忆。夯实基础,轻松无压力! ①麻醉作用 麻醉理论是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把读、听、看、思考等活动当成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报纸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渡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②电视人 “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下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在与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③容器人 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他认为,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这一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④媒介依存症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有:①过度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⑤“他律性欲望主义” “他律性欲望主义”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唤发了和引发了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这样,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讲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今天的任务完成啦!恭喜你累积了18个知识点,记忆效果如何,赶快到评论区打卡回忆吧~上墙记录你今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