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23:知沟理论、数字鸿沟、第三人效果、电视暴力效果

传播学23:知沟理论、数字鸿沟、第三人效果、电视暴力效果

2016-11-16    03'35''

主播: 觅游考研

2787 391

介绍:
传播学第23天,今日知识点:知沟理论、数字鸿沟、第三人效果、电视暴力效果。先看文本,再跟着音频来背诵,一遍两遍反复记忆。夯实基础,轻松无压力!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通过实证研究,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是在1996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由戈尔正式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般而言,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国际鸿沟、种族鸿沟、语言鸿沟、性别鸿沟和交际鸿沟。数字鸿沟现象是传统的国际和国内不平等、社会分化在数字化时代的延续。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假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种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电视暴力效果 电视暴力效果研究是针对电视普及以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暴力内容过多,可能会给社会特别是缺乏辨别力的受众造成负面影响而进行的。关于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有三种假说: ①净化作用假说(Catharsis hypothesis) 该假说提出:戏剧主人公在侵犯行为替代性地表述了人们内心的暴力倾向,因而通过观看电视暴力可以降低采取实际侵犯行为的冲动。 ②模仿假说(imitation or modeling hypothesis) 认为人们从电视上学得了侵犯行为,然后再到外面去照样模仿。 ③免除抑制假说(disinhibition hypothesis) 认为电视降低了人们对侵犯他人行为的抑制。 今天的任务完成啦!恭喜你累积了78个知识点,记忆效果如何,赶快到评论区打卡回忆吧~上墙记录你今天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