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2: 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入侵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2: 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入侵

2017-04-25    10'20''

主播: 觅游考研

293 58

介绍:
【听书悟考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2: 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入侵 考点链接: 1.休眠效果 2.共鸣效果、遍在效果和累积效果 3.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4.“子弹论” 第二章 佩恩基金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时间:1929年 研究对象:儿童、青少年 研究方法: 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自传法(由受访者回忆主述以前电影对自己生活和某些活动的影响)、文献综合法(历史上的案件卷宗、文章资料)、访谈法、调查法 研究背景: 1、20世纪20年代,电影作为新媒体介入大众生活,迅速成为一个大众媒体,观众数量剧增,社会影响日甚。 2、电影中的暴力犯罪和性内容面临社会公众越来越大的批评指责,电影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当时美国公众关注的问题,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调查势在必行。 3、社会科学日益成熟,统计学被用于社会科学调查。 研究主要目标: 总项目主题: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分项主题: 分项1:观众构成与影片内容 分项2:对影片内容信息的记忆获取 分项3:对态度的改变。 分项4:对情感的刺激(唤起) 分项5:对睡眠健康的影响 分项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影片所表现的某一特定行为或情境与不同被试的道德标准是否符合或冲突) 分项7:对行为的影响 结论: 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著的,“商业电影导致了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混乱”,“制片人应该有恻隐之心,不该给孩子施以坏影响。”结论支持了公众对媒体和电影业的恐惧和批评。 研究积极意义: 1、首次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是媒介调查领域科学化的先驱 2、规模巨大,涉及几万个调查对象,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调查程序、策略、方法、技术,具有开拓性贡献 3、预见了电影对儿童青少年的长期影响 4、电影对儿童确实存在影响的发现促进了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发展。 研究不足:布鲁默的“电影与行为”研究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客观的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成分较大;彼得森和瑟斯顿的研究虽然采用了精确的研究方法,但其研究方法中还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考点链接: 休眠效果: 睡眠效应被系统地研究始于卡尔·霍夫兰。他在1946—1961年期间,与合作者们就传播和态度的改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即耶鲁计划,并于 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一书。在涉及传播者的可信性问题时,他们的假设是:不同可信度的信源将影响受众对传播的感知和评价方式,也影响受众的意见和态度改变的程度。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明力不能马上得以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亦表明尽管信源的可信度是很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唯一因素,态度改变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异常复杂的过程。 共鸣效果、遍在效果和累积效果: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中,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高度普及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多数传媒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二是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三是媒介信息的敌法反为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第三章火星人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 时间:1938年(事件之后2周) 研究对象:听众 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调查法,对报纸的叙事分析,对邮件的分析 研究背景: 1、事件:1938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广播剧栏目《空中水银剧场》节目主持人奥森·威尔斯用现场新闻报道的形式演播了一个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世界大战》的广播剧,内容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结果造成约大量听众误以为真,做出了恐慌行为:出逃、躲藏、哭喊、祈祷,甚至企图自杀。该剧成为一个造成了严重社会恐慌的恶作剧。 2、20世纪30年代末广播是美国大众传播和大众娱乐的主要媒介形式 3、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4、1938年10月美国和欧洲处于纳粹德国的战争阴影下,一个月前发生了慕尼黑危机,政治气氛紧张 研究主要目标: 总项目主题:“火星人入侵”事件发生的原因 分项1:受恐听众的数量规模 分项2:该广播剧使人产生恐慌而别的广播剧没有使人恐慌的原因 分项3:该广播剧让一部分人产生恐慌而没有让另一部分产生恐慌的原因 发现: 1.节目导致恐慌的原因特点: (1)节目内容戏剧性强,表演逼真 (2)广播媒体的新闻性和可信度高 (3)节目使用了“专家”、“教授”等称谓,增加了可信度 (4)节目使用了真实地名 (5)后转台来听众难以判断节目性质是新闻还是戏剧 (6)节目采用了中断播出插入与剧情不一致内容的做法,造成了“突发新闻”的假象 2、对信息内容做了成功检查的人都能保持镇定;对信息内容检查不成功或根本没有检查的人,要么非常激动要么坐以待毙 3、受恐的人都具有很高的“易受影响性”(higly suggestible) 4、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的信息“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强 5、笃信宗教的人一般会认为事件是天意,相信世界末日快到了 6、容易使人相信信息内容的心理人格因素: (1)不安全感(2)病态性恐惧(3)缺乏自信心(4)宿命思想 积极意义 1、首次对大众媒介引起的恐慌行为进行的研究 2、开创了对“选择性影响”(selective influence perspective)的研究 不足: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如抽样程序不严格,访谈拖延到四周后进行不合适 调查效度存在问题:许多受调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 考点链接: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提出信源的可信度约稿,其说服效果越大;对于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核心观点: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