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7关怀式谣言

20171227关怀式谣言

2017-12-27    07'35''

主播: 同林小婴

54 2

介绍:
【新闻回顾】 据武汉晚报报道,38岁的王先生最近收到好几个朋友转发的同一条微信消息,里面称“雾霾天里主动咳嗽能使呼吸道产生巨大气流,起到清扫呼吸道和保护肺脏的作用。”他信以为真,每个小时都会主动咳嗽三五分钟。没想到一周下来,竟然把自己咳进了医院。 【现状】 自社交媒体兴起开始,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等字样的“关怀式”谣言层出不穷。“关怀式”谣言,打着普及科学知识、关怀人们身体健康等“善意提醒”旗号,利用人们善意关心亲朋的心理,传播一些不甚科学,甚至完全就是谬谈的信息。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就其内容而言,几乎囊括了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公共事件等方方面面。从实际调查来看,对各种医疗、养生谣言言听计从者,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占比较大。 【影响】 大量“关怀式”谣言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极大的信息混乱,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公众的理性认知和经验判断,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当人们越是轻信“网络谣言”,缺少了基本的理性阅读习惯与逻辑思维能力,对“谣言”的免疫力越来越差,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原因】 1.谣言具有迷惑性。这类谣言往往能用似是而非的道理来自圆其说。以“咳嗽清肺”为例,从直观上看,巨大气流清扫呼吸道,增加肺活量——对于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普通公众来说,似乎很有道理。 2. “关怀式”谣言广泛存在,缘于其背后存在诱人的利益。在 “流量为王”的游戏规则内,阅读量、转发量与广告收益等利益链直接相关,激励某些公众号不惜以偏激、虚假信息博读者眼球实现收益最大化;一些别有用心者恶意竞争的企业故意以虚假信息打击竞争对手;盲目跟风者,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也来传播这类“关怀式”谣言,不经意间充当“帮凶”。 3.这类谣言之所以受关注,还在于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知识需求。 4.朋友圈、微信群发的冲动,也来自于“情感绑架”。以此表明对亲戚朋友的关心。 5.公众对于“专业意见”和“民间偏见”尚无清醒区分,对于“严肃写作”和“营销炒作”缺乏明确界定。 6.健康、安全常识等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便利的查询、验证系统。 7.老人缺乏子女与社会的关怀。子女没时间关心、社会没心情关心,谣言来“贴心”慰问,继而感动得老人分分钟转不停。 【解决】 1.国家应尽快出台和完善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建立制度化、及时性的辟谣机制,并对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划清界限,实现网络谣言治理和权利保护的平衡;同时通过大数据和先进技术手段从谣言信息源头实施抓取,对网络谣言敏感词进行拦截或过滤,利用图片识别软件破解虚假图片,加强监管; 对有组织、有利益动机的谣言制造者从严从重处理,划入黑名单,以净化微信生态,营造公共安全性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专业问题交由专业人士发声。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公开一切能公开的、可公开的、要公开的信息。鼓励更多医务人员、美食专家等专业人士向社会提供足够多和高质量的健康、养生、安全知识,逐步剔除虚假谣言的生存空间。 3.提高公众健康安全素养。加强健康安全教育,让民众对疾病、医疗、养生、公共安全常识等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比如: 在中小学教育及老年大学开设健康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在媒体开设专门的栏目普及健康养生常识、公共安全常识等;还要鼓励公众通过自我学习自行搜索,提升自身在医疗、养生、安全等方面的科学素养,以有能力甄别虚假信息;子女等家庭成员也要常给缺乏甄别能力的中老年人“补课”,帮助老人识破谣言。 4.读者要保持独立判断力,在微信中点击超链接、公众号文章时多留心,谨慎判断,不要轻易转发、推荐一些未经核实的“关怀式”文章信息。 5.集结社会力量共治网络环境,广大读者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对谣言信息及时向网络平台和政府部门进行举报,或直接对虚假消息进行辟谣,减少谣言传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