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旅

文学之旅

2021-10-20    31'27''

主播: 凯院TV

736 6

介绍:
日本作家太宰治被世人称作是“比女人还了解女人的男人”,而在我国也有一位当代作家被称为“最会写女性的男作家”,他便是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一举成名的苏童。说起苏童,无数水汽淋漓、细腻绵长的文字扑面而来,他的小说巧妙深沉,散文质朴晓白,常在三言两语中令人无法忘怀,就像夏日一杯清冽的开水,清凉平静,最是解渴。苏童是一个安静的写作者,他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情,在平静的生活着,也在平静的创作,苏童的写作,是关于灵魂的叙事,也是一门个体生命如何自我展开的学问。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进我国著名作家苏童的人生故事。 一、文学名人阁——苏童的人生经历 苏童,原名童忠贵,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他的父亲是市里面的公务员,母亲是水泥厂里的一名工人,除了父母外,他的家中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苏童四岁时,历时十年的“***”全面发动,对于年幼的苏童来说,意味着他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这样的童年记忆对他后来的创作背景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 到了读书的年纪,苏童就读于齐门小学 ,然而,因为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最终他不得不休学回家。苏童清楚地记得,无数个早晨,他的父亲用自行车驮着他奔向儿童医院,带他去看老中医,而他的同学则是背着书包与他反向而去。休学了一年,苏童变得孤独与自卑,他大多数都躺在病榻上,病痛使得他体会到了恐惧消亡与孤独的滋味,这种体验使得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以及对消亡恐惧的氛围。 痊愈以后,苏童继续回到校园里学习,并考入了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那时的苏童功课与成绩都十分突出,特别是他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也激发了苏童的创作积极性。中学毕业后,苏童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对他来说,在北京求学的四年才是他的人生真正的开始,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自由的气息与文化的侵袭,并且,他大多数时间基本上都花在阅读小说与文学杂志上。 同时,在这一时期,苏童开始大量的诗歌创作,并且还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然而付出并没有收到同等的回报,他所投出的稿件经常收到令他不堪的回应,生活委员在食堂里当着同学们的面喊住他,递给他一个黑色牛皮纸的信封,与一沓厚厚的退稿信,这使得他十分惧怕与憎恶受到退稿信,甚至因为害怕被同学知道,所以苏童的投稿文章时常由一位女同学帮他转交,因此他至今都十分感谢那位女同学。 后来,为了不被同学“耻笑”,苏童将创作的地方由中文系搬到了体育系,因为体育系的自习教室人很少,他们又很少会有人去创作,所以苏童可以更加静心地去创作。有幸的是,在1983年,苏童如愿在杂志《飞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组诗,还在《青春》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等作品。不过,苏童曾经坦言,刚走上文学之路时,支撑他对文学饱含热情的,仅仅是能得以出稿自己的文章,不被同学嘲笑。 大学毕业后,苏童选择了来到南京工作,这个陌生的城市对他来说是迷茫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在南京艺术学院工作了一年半时间,担任辅导员的他因为工作马虎随意,所以经常受到上司的白眼与歧视。好在后来经过朋友的引荐,苏童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了《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他的生活也初步安定了下来。同年,他的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得以发表,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之后,他凭借在杂志《收获》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 。 1987年,苏童幸福地结了婚,他的妻子是中学时的同学,妻子经常在台上表演些西藏舞、送军粮之类的舞蹈,舞姿很好看,于是他就此迷恋上了这个有魅力的女性,随后也与她结为伴侣,在第三年还迎来了他们的女儿。不同于其他多情的作家,苏童一生都在深爱着他的妻子与孩子,甚至热烈得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但对他来说家人使得他的生命更加完美。 20世纪90年代之后,苏童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然后加入我国的作家协会。在1992年,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由巩俐主演的电影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之后还获得多项国外大奖,人们正是从这部电影知道了苏童,进而开始阅读并喜爱他的小说,苏童的小说创作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我国当代文坛便再难抹去他的形象。 有一种说法,一个作家写得再多,到最后还是会写回自己的童年,对苏童来说童年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表达上的积累,更有情感上的沉淀。如今的苏童蜗居在南京一座破旧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的野心,没有任何艳遇,这样的生活天经地义,令他心情平静,生活也平静,使得他的作品也变得平静。 二、文学漫步——苏童的作品:《米》 新历史小说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在此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比如余华、莫言、苏童等。而苏童更是以细腻的文笔,颓废感伤的情调,梦幻般的文风创作了多部作品,作品《米》正是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米》讲述了主人公五龙因为水灾从乡下逃亡到城里,在码头饥饿难耐而受尽码头帮的羞辱,后来他跟着米车来到米店,由于对米的特殊情结而赖在店门不走,终于做了米店伙计之后,五龙并没有任何感恩之情,反而小农意识中的自卑情结作祟,认为所有的人都欠他的。阴差阳错间,他娶了米店的大小姐织云,成了米店的老板,但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满足,看惯了城市中灯红酒绿之后,他想要得到更多。他以一担米的代价加入了码头帮并成为帮派首领,从此开始了完全堕落的一生。 模糊的历史背景是小说《米》的创作特色,在作品中的历史背景设定并不清晰,故事是以从乡下逃亡到城市的火车拉开序幕,虽然历史背景被模糊化了,但是从小说交待的一系列场景中,读者也可以猜出故事发生的年代,比如主人公五龙乘坐着火车逃亡,说明那个年代已经有了这种交通工具,而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并不陌生,五龙的人生围绕着米店展开,米店周围发生的一切也能表现出那个时代的生活缩影,因此在文章中,苏童没有正面描述盛大恢弘的历史场景,但在叙述故事时,他将历史的推进无痕迹的插入其中,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从文章中的各个侧面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动态。 苏童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文笔极其细腻,他以一种魔幻版的叙事语调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的语调是灰暗,散发着腐朽衰败的气息,就像是一幅极其黯淡的画卷,找不出一丝丝明快的色彩,整个故事都被颓废的阴云笼罩着。米店是出售粮食的店铺,本应该是温暖、安馨的感觉,可事实上是“后院环列着古老的青砖黑瓦房屋”,还有“发黑的幌子”,在这样的米店中,那些能够维系生命的大米似乎也随着灰暗的调子黯淡下来,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环境的浸润,更是有着无法诉说的颓废情绪。 在小说《米》的故事中,苏童塑造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有男性、女性与孩子,然而颓废的人物塑造更加形象鲜明。五龙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是阴郁的,他的心理与外貌都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变得更加荒唐与恐怖,这股颓废的气息不仅仅体现在外表上,更是侵蚀了五龙的灵魂,他千方百计夺取了米店老板的位置,但并不珍惜自己的亲人,对于他来说,米店最亲切的不是他的家人,而是米仓中的那个米垛,于是在颓废的生活中,五龙的生理与心理上的颓废达到了顶峰。 而女主人公织云的出场便带来了一种无力、颓废的感觉,“织云款款地出来上了车,她的脸上扑过粉霜,眉毛修得细如黑线,嘴唇涂得猩红,所经之处留下浓烈的脂粉香气”,“黑线”“猩红”这样毫不相干的色彩混杂在一起,更有一种滑稽的颓废气息,不用刻意雕琢,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个女子的风尘气息,并且,织云在怀孕后,并未表现出母性的光辉,而是一点点地衰败下去。由此可见,在故事里的人物都如轻薄的尘埃一般,聚集到一起,然后各自消散。 除此之外,小说《米》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极具悲剧性的,都遭受了因个体性格或其他原因而带来的人生苦难,而且皆无圆满。小说《米》堪称是一个关于人的基本生存欲求与人性构成的寓言演示,是一种“历史的断面”,时间因素在其中被淡化,但它展示的历史情景与结构却更具有生存标本的性质。 《米》这篇小说中完全体现了苏童对历史“本来无望”的认识,他认为历史从来都是没有“进步”或“衰退”的价值取向,只是由个体生命的挣扎与奋斗组成,而小说《米》完全称得上是最典型与最具寓言性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在小说中,对历史叙事进行了极丰富地诠释,当纯净剔透的米粒,与人性深处的欲望交织在一起时,那莹白的便愈发干净,那阴暗的也就愈显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