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性对话

与自性对话

2021-01-08    11'03''

主播: 刘素兴

106 4

介绍:
与自性对话: 1、你是我的自性?        答: 是的,比“你”存在更早。只是现在成为你的自性。 2、我以前怎么不知道你的存在?       答: 因为你以为只有“我”,完全沉浸在“自我”之中。这就是在“迷”中,不觉悟。分辨不出生活中真假及点化,即使有所悟也转瞬即逝,不能根本得道和改变。你回忆下你走过的人生,是否如此?想想一直以来你心中无明的孤独和不快乐是什么? 3、你是怎么成长的?我不觉悟会阻碍你吗?       答:无论人是否觉悟,自性都在成长。自性的成长来源于所来之处,完全是上天的教化。多数是本源(师父)。但由于人的业力所牵及自我意识太强而无法显现,但你是否发现,再十恶不赦、再愚钝之人也有感悟和醒悟的时候,只是对于他们自性的力量显得太微弱了。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许多点化的事发生,但多数人都是插肩而过。 4、那多数人不是白得一人身吗?        答: 是的,多数。所以只有“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静则如镜才能照见自性。“无我”就是要放下自以为的“我”的习性,让“我”如水静、清、明,水底的自性得以显现,你才能发现那才是真正的“我”。 5、到底什么是自性?           答:《普贤行愿品》曰: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6、如何才能找到自性?        答: 修行。一提修行,人们就认为那是出家人和少数另类人的事情。其实自古修行的原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当然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生活。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要不断地明白、放下、内观、内求。即便识不得自性,也是自性为主的生活,生时少却无明烦恼,死后也不至于堕落。(自身有慧根或无慧根但得遇明师)如再能识得点化,依此路径,就可照见自性。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总是要经历一番自我认知下为名利的拼搏、战胜、改变,然后有的人会明白,然后放下。也有人不明白,依然执迷不悟,痛苦于心,直至终老也放不下。依此,才有十法界的显现。 7、识得自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 皈依,实际就是归一。人的肉身为生魂,乃阴阳和合所生。依靠色身的眼耳鼻舌身口意感知事物,但只得表象或者说是假象,肉身无法识别。元神之魂为转世而来,有些识别,但依然有自我和前世的知见,有局限而无法超脱。自性为天魂,所谓“天魂”即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受肉身及环境左右,并且始终受上天的点化和教化,保持正知正见。佛曰:众生平等,皆有佛性,指的就是“自性”,那是自性所来之处,也是归处。所以,识得自性的目的就是要归于自性,即肉身之魂和元神之魂都要归于自性,即是“明心见性”即是“三皈依”。 8、自性和自性佛是一回事吗?        答: 不是。自性为佛性,人人皆有。但不是自性佛。当你实修:真正明白“心中有佛”,加之能量增强和提升,就会出现修行人常讲的“落位”,观其像会看到身体中显现一个“佛像”,那是自性所显的佛像,那时的自性才是“自性佛”。随着修行自性佛会稳定、长大。 9、明心见性和皈依就是修行圆满吗?            答: 不是。这是一个结束同时是有一个开始。是“人心死道心活”,但此时人心我执还会有时显现,不过依靠自性能识别而很快放下。明心见性和皈依是修佛(仙)之路的开始。皈依是一个过程,这时的皈依还只是像和意识的皈依。真正的皈依就是成就之时了。那是真正的回家,自性回家,也是回归真正生命的源头。 10、既然自性如此,那不是人人可成佛?         答: 对呀,人人可成佛,但不是人人能成佛。自性本身不受肉身影响,但自性在人身上能显现多少,显现的水平高低,却受肉身影响。也就是说:人的自我意识越多,自性显现越少。人越能放下自我,自性显现越多。人心能完全明白、放下,自性才能完全显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心”。修心的真正目的是内观,是把人心“放下”“倒空”。而世人却越修越背道而驰,自以为是、我执知见越来越多,这就是外求的结果。你不向“外”“求”吗,当然就越来越多喽,但求来的都是阻碍。信佛者实为求佛者,却多如牛毛,而成佛者凤毛麟角。牛毛却总想覆盖凤毛麟角,却如叶公好龙、风吹叶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