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  唐  李适之  罢相作

千家诗 唐 李适之 罢相作

2017-05-10    29'04''

主播: 林墨菡

283 6

介绍:
罢相作⑴ 唐 李适之 避贤初罢相⑵, 乐圣且衔杯⑶。 为问门前客⑷, 今朝几个来⑸? 注释 ⑴罢相:罢免宰相官职。 ⑵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李适之天宝元年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 ⑶乐圣:指爱好喝酒。 且:尚且,还。 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⑷为(wèi)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 ⑸今朝(zhāo);今天,现在。 释义: 李适之是唐朝人。在唐玄宗时期做了五年的宰相,他性情简率,待人随和,雅好宾客。是一位分公私、别是非、宽严得当的长官。与权奸李林甫“争权不协”,而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所以“时誉美之”。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他就“俱自不安,求为散职”。而在天宝五载,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写了这首诗做纪念。 这首诗借用东汉三国时期徐邈爱喝酒的故事展开。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 先介绍一下徐邈。徐邈是东汉时期曹操的部下。曹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的时候,征召他为自己的参谋。魏国刚建立时,任尚书郎就是现在的部长。当时法令禁止饮酒,而徐邈却偷着喝酒甚至到了沉醉不醒的地步。校事赵达向他询问曹中的事务,徐邈回答:“中圣人。”赵达将此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大怒马上要治他得罪。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说:“平常人们称喝醉酒还清醒的人为圣人,把大醉不醒的人称作贤人,徐邈本性谨慎重节操,只是偶然喝醉酒才说出这样的话。”他因此才得以免于刑事处罚。曹操的儿子魏文帝受禅登基做了皇帝,徐邈做了一系列的大官,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之处,都令人称道。皇帝御驾幸临许昌时,问徐邈说:“你还经常作中圣人没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阳死去,御督因饮酒而受罚,臣下嗜酒如同他们两人一样,不能自制,时常仍作圣人。然而身上长瘤子的人因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却因为醉酒为陛下所认识。”皇帝大笑,看着左右的人说:“名不虚传。”迁升他为抚军大将军军师。魏明帝的时候,他因为征讨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为建威将军。徐邈对待羌人和胡人,不过问小的过错;若罪行严重,他便先通知其所部首领,使他们知道,然后再将犯死罪者斩首示众,所以少数部族信任和畏惧他的威严。他所得到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从不拿到自己家中,他的妻子儿女经常衣食不足;皇帝听说后,予以嘉奖,并按时供给他的家用。他在任内镇压邪恶,洗雪冤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回到朝廷任大司农,又升迁为司隶校尉,百官都敬重忌惮他。 数年之后皇帝要拜他为司空,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国家大政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便空着位置,怎么能让我这样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于是坚决推辞不到任。七十八岁那年于家中去世。 李适之在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自己的宰相职务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以前有人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写首诗写得不好。但杜甫不这么认为,他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引用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