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自小懂得这世间的美与好

愿我们自小懂得这世间的美与好

2017-04-10    08'49''

主播: 鱼粉小丑鱼

259 5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入流丨欧北望:愿我们自小懂得 这世间的各种美和好 原创 2017-04-10 欧北望 入流 点击蓝字“入流” 美不是刻意,美是习惯,是下意识。  我上四年级的女儿,有一天突然问我:“为什么我每天要这么辛苦,背那么多唐诗宋词呢?”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特别精辟的回答,于是我融会贯通了那些优质答案,跟她说:“比如你去西湖,看到满池塘的荷花,别人只能感慨一句‘真好看’,而你却能念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她笑起来,之后,就愉快地继续去背下一篇了。 又有一天,她跟我说:“我不想学钢琴了,我又不考级,练琴太无趣了……” 我想了想,说:“目前还不行!” 对于学钢琴这件事,我在她四岁的时候请教过一位来自台湾的早教专家,并不是所有专家的观点我们都要奉若经典,但这一次的谈话还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让小孩子学钢琴,目的不该是为了考级,坦白说,大多数孩子都不拥有成为一个优秀演奏者的禀赋,寂寞地坐在琴凳上练琴,除了培养对音乐的鉴赏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与自我独处的能力,能跟内心最深处那个陌生而高尚的自我沟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出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一代家长,赶上一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观点,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这五大高级层次的需求,还略显遥远,而之后的85后、90后家长,又承担着“无私”洒向一代独生子女的各种矫情或者畸形的爱,物质不一定极大丰富精神却各种匮乏……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他们的孩子出生时,中国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容忽视的经济体,富裕的中国人甚至已经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奢侈品的绝对买家。  吴冠中作品 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靠高速增长的GDP解决,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在30年前曾说自己“行路长见闻”,看到了国内的“美盲”种种: 青年游客在青山绿水间的扁舟上掏一本小说来读; 陈列馆里将“神态突兀”的老树根涂抹彩漆; 在南阳看汉画像石,孩子们扛着旗帜组班去博物馆,吵嚷嚷来,吵嚷嚷去,只留下满馆灰尘…… 如今我们所处的年代,依然是个美学缺失的年代,吴先生“行路长见闻”的案例只会多不会少,如果说以前是因为贫穷,而现在则是因为对美育的不重视,才让两代中国人在审美上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尽管被哲学家尊为上层建筑,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美学美育还是没那么被重视,想想有多少时髦的家长会因为孩子傻傻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而焦虑?至于榫卯结构和样式雷家族,不当木匠又何必花大力气了解和知悉?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多背几个英文单词……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哪怕最初级的艺术和审美培育,这才导致去巴黎的中国游客,在老佛爷购物的要远远多于去卢浮宫看展览的,因为根本看不懂嘛,去了才是浪费时间! 设计大师巴克明斯特·富勒曾说过:“当我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从不刻意去想它漂不漂亮;但一旦我完成这项工作,若它不好看,我就知道我失败了。” 这话其实也就是说——美不是刻意,美是习惯,是下意识。  《哈姆雷特》剧照 希腊的雕塑惟妙惟肖,明清的字画精湛雅致,《牡丹亭》瑰丽奇巧,《哈姆雷特》荡气回肠,交响乐队雄浑壮丽,丝竹管弦婉转悠扬……美可以有各种形式,但必须有内在的规格和约束,比如含蓄造就美、简约造就美、对称造就美,和谐造就美……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美学其实就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它表达“对观感的感受”,所以美学最终要落实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美是软实力。孔老夫子来到齐国,听到“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 美带给人幸福感。婴儿生下来,看到护士长得美,瞳孔会自然放大。 美提升民族的素质。罗马统治者将美与教化结合在一起,才诞生了罗马史诗级的文明。 环境美,才会心境美,心境美才会外表美,外表美又会衬托环境美。这个简单的逻辑,说明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转换关系。 冯唐有一首小诗,列举了这世间的几种美好,叫人很觉得妙趣横生: 后海有树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时此刻的云 二十来岁的你 写它的人安排好了字与韵的关系,用了排比和衬托的修辞,创造了辽阔的想象空间,而读它的人感动,无非是因为:懂得这其间的各种美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