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与道德碰面的时候

当你与道德碰面的时候

2016-12-22    13'30''

主播: 姣小兔

41 2

介绍:
当你与道德碰面的时候 文:  Ring丶柠 朋友前几天和我聊天,谈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朋友说,我妈妈老家有一个邻居,她的儿子一家在苏州工作。有天晚上他们睡觉前忘了关煤气,发生了煤气爆炸事故,一家三口都严重受伤。全身百分之七八十烧伤面积,需要做植皮手术,这就需要一大笔钱。然而他们一家都是工薪阶层,经济不怎么宽裕。邻居为此事急坏了,我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告诉了我哥哥。 我哥哥开了家公司,但是公司今年一直在亏空中,去年就亏空了七百多万。由于市场萧条,还要定期补还贷款,经济实在周转不开。想来想去,毕竟是老家邻居,我哥哥就捐了三万给他家。 这下子,老家人有话说了。这么大一家公司,就只捐了那么一点钱,太小气了,有钱人就会装穷,别人有难处都不知道伸援手等等,一系列的不堪入耳的话都冒出来。 别人说这话也就算了,可说这话的是烧伤那家人的舅舅们,而且他们也在外面做生意,应该知道生意不好做。作为亲人,据说他们加起来给的钱才三万。亲情淡薄到如此程度,我都不知道如何回应他们的指责。就在我认为哥哥捐钱之后,此事就算过了,我又接到了邻居阿姨的电话,我的心又软了下来。 我和我哥哥商量下,我又捐了两万。其实那时候,我自己工资还不过万,我哥哥已经好几个月没发我工资了。 我希望他们能早点好起来。但我气愤的是,作为无亲无故的人,我们在我能力范围内只有帮到这了。而你作为亲人,非要说出那些话,真让人寒心。 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我并非道德冷漠,我也不想要你记住我有多么好,也不要你觉得亏欠什么,但是起码的尊重应该有吧。谁知道谁的裤兜里到底有几个子,不是其身,不知其味。总而言之,我可以帮,但我还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吧。不可能帮了你,我却要去要饭,这就是道德高尚? 道德绑架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特点就是:慷他人之慨。对于这种情况,陌生人自然可以不予理会,但是对于平时相熟的亲朋好友,如果不支持又怕伤了情面,支持又觉得心不甘情不愿,这实际上就成了一种“道德绑架”,既无益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上初二的那年发生了汶川地震,全国一片悲痛。之后的几天,学校组织为汶川捐款。说实话,现在学校的捐款制度很不完善。作为学生,我更希望能看到钱款的落实。具体捐款有没有真的给灾民,我不知道。更何况,现在大多学校所谓的捐款打着献爱心的旗帜,来恶心这种高尚的行为。学校明示自愿捐款,但就是强制收!你说这是不是流氓行径。 我捐了30元,还要不情愿地在捐款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没过多久,我就因为这30元被批了一顿。学校有个同学被检查出得了脑炎,我听闻这件事,拿出我的零花钱捐了100。我的老师在班里特意强调了这件事,下课后还找我质问我地震时为什么捐的那么少。作为班委,30元不多不少。我初中学校是寄宿制,一星期回去一次,在学校只有去食堂打菜花点钱,30元算是我一星期的花费了。而给得脑炎的学弟捐了100的原因是我小时候也得过病毒性脑炎。我知道脑炎治不好甚至有意识涣散的危险,知道躺在病床上呕吐的感受。 捐款还需要分出多少的区别吗?捐款作为一种个人权利,本身就是有选择性的。我选择捐多少,都是出于内心的自觉。我一个月零花钱最多一百,你一个月月薪3000,我也没看到你拿着一叠票子扔进那个红箱子里。 我看着老师皱着眉头,一幅心痛的表情,突然就不想解释了,就站在那沉默着。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我不能说自己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就能说自己是一个文明人。 我看到中国式过马路,也会紧跟人群闯红灯。 我也会骂脏话。 遇见老人摔倒我还是不敢上去扶……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是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一段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 用道德来约束别人都是不道德的,道德是用来律己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陈凯歌导演的《搜索》,电影中关于让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免让人唏嘘。每一个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犯错的人进行道德批判。那些制造舆论的人,如果知道叶蓝秋是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不知道会不会帮她一把? 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主动让座,也拜托那些所谓的“老年人”考虑一下我们的辛苦,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真的太累了。前几天有篇报道,讲的是有个小姑娘没有给一位大爷让座,遭到该大爷的暴打。我当时就想不通了,大爷你一记左勾拳,右勾拳,一句惹毛我的人有危险。你既然这么有精力,站一会又何妨呢? 说这些话并不是提倡不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咱也不能倚老卖老呀! 在日本让座是一个技巧问题,日本人(甚至包括老年人)一般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人情,因为他们拒绝被视为“被照顾的人”,让座甚至会令人悲痛欲绝。强烈的独立性格让他们觉得,接受你的让座意味着软弱,这是不能接受的。 其次,香港人,人人平等的意识很强。由于西方文化长时间的熏陶,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深深植入本土,在它们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等精神难免黯然失色。的确,假设抛开社会伦理不谈,单纯论平等,同样是花钱坐车,为什么把自己的座位让出来呢? 回想起电影的最后一幕,叶蓝秋临死之际,拉着杨守诚来到一片芦苇地看日出。我觉得大概是这样——站在人一样高的芦苇地里头,吹着风,终于没有质问和谩骂。 于是在那么一瞬间里,谁也就不能再伤害谁,谁也不需要谁的理解。 多美的画面…… 古人语,“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天下,为贼寇”。 再看看胡适怎么说的:“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一个充满道德感的社会固然让人憧憬,也值得我们追求,但道德终究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并不是一种前置于个人自由权利、隐私权利的义务。 回头看看朋友的故事,假若邻居通过正常渠道,向具有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相关职能部门或者社会慈善组织求助,或当然,如果正常的求助渠道没有效果,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施以援手。我们反对“道德绑架”,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 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教我读鲁迅的文章,告诉我封建社会都是吃人的礼教。如今长大后,越来越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或者含蓄点说,道德的人,不道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需要好人,需要的是守规矩的人。 这种表面的道德实际上暗藏杀机,如果这样的道德最终没有伤害到别人,那么它最终伤害的一定是你自己。 你可以说我狭隘,但你不能绑架我的思想。 道德是没有自由的。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