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78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2021-11-11    17'49''

主播: 独孤邦龙

227 1

介绍:
您好,这里是成长空间,我是独孤邦龙。今天为您分享,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句话深刻的解析了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富商。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在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1895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其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结婚。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和库尔特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是人道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其次,个体心理学视人格为统一的整体,强调其不可分割。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各种动机、特质、兴趣、价值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不同的部分,不同部分各司其职。 第三,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识到行为的动机意识与无意识并非绝对对立。对某些道理内容,如果我们意会到了,那么就是意识的;如果失于意会,那么就是无意识的。意识的行为是人类主要的行为。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则认为无意识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强调未来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人既然是有意识的、就能意识到未来的种种条件,制定某种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阿德勒也承认过去的经验(特别是原始的经验)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但他认为不是决定性的,这同弗洛伊德显然是对立的。 第五,个体心理学认为性只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因素之一。阿德勒并不完全否认性的作用.但他认为性的作用在决定人的行为方面只扮演一个极不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真正对人的行为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社会需要。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当家长的门槛很低,不需要任何学习、培训、考试、验收、评估,只要生个孩子就行。 其实,孩子的成长会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给予正确回应,还要懂得孩子的想法,合理给他们爱,更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一来,孩子会敞开心扉,和父母就像朋友的关系,他们才会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那么,这里的“看见”指的是我们清空大脑成见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性、年龄阶段,以及其深藏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只有孩子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满足,孩子的问题行为才会变少,进而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如果能处得像朋友,自然是好的,但是也不勉强,做到不同情况下恰当的相处也是不错的,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就要以父母的姿态监督孩子;但在作业完成后的休息时间里,可以像朋友一样亲切地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和哪个小朋友玩得比较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就会更融洽。 当然,孩子的童年想要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不当着孩子面吵架,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用心鼓励孩子,不过高要求孩子,给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帮助。 因为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缺爱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最好的陪伴是耐心 做孩子最好的领路人,耐心陪伴孩子,用心教育孩子。 有人说:“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儿子有多幸福,女儿就有多绝望。” 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有个吸血鬼的大哥,一味压榨她的父母。她独立、自信、坚强。而同时她也十分可悲。骨子里的自卑,让她虚荣感很强,与她合租的室友们,她是年龄最大的,同时也是家庭最贫寒的。 她想往高处爬,却还是逃脱不掉命运的羁绊。每个月除了交房租外还要往家里补贴钱。甚至衣服都不敢穿贵的。面对爱情,更不能勇敢去爱。原生家庭中,重男轻女会让一个人一生都活在痛苦中! 令人印象深刻又扎心的一个剧情:就是樊胜美在和她妈妈吵架的时候,用愤怒、委屈的语气问她妈妈:“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啊?每天从我这里抢钱给你儿子。"她妈妈怒她,我给我儿子怎么的?我儿子没像你这么没良心,说到这里的时候,嘴里嚷嚷着,我就打你,打死你,我权当没养你这个女儿。樊胜美说:“你生了我,你养过我吗?看到这里,大家都为樊胜美的遭遇感到心疼。同时也戳中很多人的痛处。 同样的,泰剧《血浓于水》里面也有这样一段对话;女儿满脸伤悲的问:“妈,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全家在一起吃饭,妈妈只给两个哥哥分蟹钳吃。女儿从来没有吃过什么好吃的。” 不管是电视剧《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还是泰剧《血浓于水》的女主。她们都是成长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她们都是努力提升各方面很优秀的女性,在工作中特别出色!但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接纳。她们在外人面前活的精致、干练!却有无法说出的各种心酸。现在我们来说说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人心理会留下哪些创伤? 1 、内心深处容易感到孤独 2、容易早恋 3、非常自卑 面对孩子,用慈爱的眼神,温柔的和女孩沟通,当女孩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不去指责,而是想办法一起解决。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界的开山鼻祖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习得的情绪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就拿自卑这件事来说,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他总是会在不同场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这可能就与他童年时期遭受的经历有关。 个体在童年时期被父母或其他大人这样对待,可能会在潜意识里留下更多自卑: 1、语言上的贬低; 2、情感上的忽视,甚至漠视; 3、行为上的体罚。这三种经历分别来自语言上、情感上、行为上,会给一个人埋下一颗自卑的种子。 总之童年时期的经验,大都会汇集到潜意识里面,成为一个情绪人格的一部分,在日后的感受和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温暖对孩子的脑部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脑神经的科学家专门对受虐孩子,即,经常被父母或其他人打骂,遭受语言和肢体上伤害的孩子做过脑部扫描,发现他们的脑部发育跟正常情况下的孩子有很大差别。 这些受虐的孩童因为受虐过程中情绪上承受过高的压力,促使他的大脑里面分泌出过高的压力荷尔蒙,一个叫做皮质醇的荷尔蒙。 在这种荷尔蒙的刺激下,他们管理注意力和学习技能的脑部区域受到创伤,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学习新的技能,由此看来,在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期,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不要说使孩子受虐,即使让孩子经常目睹家里人争吵或者动手打架,也会给孩子的脑部发育造成与上述后果一样的创伤形态。 童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其经历,固化了人的思维模式和无意识的惯性。很多人在其后续的社会环境中的所为,都能在其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子。 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哪怕后面经历了挫折,也能很快走出来。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带给人很多沉重的枷锁和心理负担。 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囚笼。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会受童年的影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跳出童年的经历牢笼,获得新生。 童年的经历构建一个人的情绪人格,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许改变我们自身的情绪人格比较困难,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但是如果你要为人父母,或者已经在为人父母的路上,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好好去爱你的另一半,有意识地给你的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因为童年时期的经历就在建构孩子的大脑回路,建构他的情绪人格。 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的礼物。 因为爱孩子的缘故 , 为了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将来。父母一定要花时间陪孩子,陪伴他们成长。孩子心灵深处的需要不是物质能满足的,因为血缘关系,她对父母亲情感的需要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是不幸的。对现代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时间,所以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 没时间陪孩子,严格来说在潜意识里您最爱的是您自己---自己的事业 、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将来。 父母都上班,用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会很紧张。为了工作在外面会有很多的应酬,回到家里已是筋疲力尽了,再照顾孩子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但是,为了孩子,您要尽量调整作息表和一部分工作方式,如减少应酬的时间和次数等,力所能及地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每天尽可能地抽出些时间陪孩子读读书,和孩子谈谈心、说说话,或买菜时带着孩子,做饭时让孩子帮点忙。 有句格言讲得好:“成年人因贫困而受苦,孩子因富裕而受害。” 所以忙碌的父母亲,没有什么比陪伴孩子长大更重要!请重新考虑您的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享受帮助生命长大所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