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创业路在何方

88 创业路在何方

2022-03-29    28'01''

主播: 独孤邦龙

229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成长空间,我是独孤邦龙。今天为您分享,梅花创投吴世春的演讲,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练好内功。 创业之路在何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创业的三个浪潮;对创业的认知;给创业者的三个原则。   一、创业的三个浪潮   中国正出现一场新科技+新品牌+新出海的创业大浪潮,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做时代的旁观者。 当前,增长的发动机已经换成新科技、新品牌、新出海,如果不能创业进入三新,将错过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做错的风险,而是错过时代的风险。 中美争雄本质上是科技战,在大博弈的基础上,硬科技的突破成为举国意志。   在有竞争力的科技领域,必须纳入国家科技资源总体战,内部聚集和调动资源在科技上发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连着开了科创板和北交所两个交易所,都是国家为支持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去融资的。   现在科创投资环境也特别好,创投机构得到各种科创母基金和投后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历史上最好的科创投资时代。   他们不一定发明科技,但能够整合好的科技和超级销售,形成新的产品系列,解决新的痛点需求,这种科技整合往往比只投一个科学家的成功率高。创新使很多人的单一技术变成一种菜单整合技术。 中国进入了一个巨大的“科技树升级”时代。中国过去30年间,不断从低端一直攀升到了在某些领域最顶端的技术状态,其中主要有三个巨大: 第一个是巨大资产,14亿的市场可以对重大科技的成本进行分摊,任何一个新科技在这么大的市场上摊开,都是划算的。所以中国有超大的需求,在带动新兴行业上面非常有动力。   第二个是巨大投入,国家资本、风险资本、价值资本、二级市场资本和韭菜资本,合在一起成为巨大的科技投资创业。  第三个是巨大支持,中国正在形成巨大的科技泡沫,但是我们要参与这个泡沫,还要有巨大的支持。类似28纳米半导体获得十年免税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支持的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卡脖子科技的渴求,孔雀计划、千人计划都是对于科技人才的支持。 ③ 新科技企业的价值 现在有的科技企业叫“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重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重视管理创新的核心地位,还有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   新科技企业最有价值的四件事是: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具有解决痛点需求的产品价值;着眼长期的运营服务;无短板的团队建设。   新科技团队需要三根人才支柱:   第一是技术领军,一定要有创新性,有差异化。 第二是行业老炮,首先要把技术更好的翻译成市场需求,找对场景,找对痛点,找对买单的人;其次要把市场需求和产品更好结合起来,实现技术产品化,做到好用,可用和易用。   第三是超级销售,早期的科技企业一定要得到客户的认可,销售就能帮你打动客服,解决重要的案例问题。 新科技企业创业的五大红利: 时代红利,国家不断给政策; 资本红利,大量的钱往科技上投资; 巨大需求,中国有超大的市场需求; 全领域开花,即使是升级到高档制造,中国也一定会牢牢把控中低档行业,还还会把这些产业不断再升级; 工程师红利,中国的工程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是全世界最大的队伍。 2.新品牌 ① 宏观背景 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后,新品牌的崛起就会成为新趋势。像六十年代的美国、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韩国一样,只不过中国比韩国、日本的体量要大10倍,所以国产品牌的崛起会成为一个趋势,趋势的力量是最大的力量。 虽然现在消费数据是迷茫的,但不是消费不行,而是品牌不行了。没有夕阳消费,只有夕阳品牌。  消费需要做到两个“天地”:要么为富人生产“顶天立地”,要么为大众生产“铺天盖地”。  每个品类都会出现新品牌,每个品牌都会留下缝隙。每个消费企业都会面临升级,每次升级都是第二曲线的转机。只要你想服务好一群人,一定会把另外一群人留给其他人,这就是品牌缝隙。 比如淘宝服务一群人,但还会给拼多多留下缝隙。所以,消费企业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什么都想做。 消费行业会从正态分布变成幂律分布。正态分布就是二八原则,20%的企业赚钱,幂律分布就是只有2%的企业能赚钱。   当行业变成幂律分布的时候,很多企业会觉得呼吸困难,赚钱越来越难。其实钱就是这么多,只不过有一些企业赚得更多了。   比如茅台的市值等于其他白酒的市值,海天的市值等于其他酱油的市值。原来是二八分的,现在是2%和98%,2%的人赚了90%的钱。所以,只有头部企业才能活下来,只有头部品牌企业才值得买。 新品牌的四大红利 第一大红利就是国运红利,这是40年最大的机会。 两年前,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影响非常严峻,但如果从中美此消彼长的关系来看,也是一种国运红利,只要美国损失更大,中国就相对受益偏多,所以花大力气做动态清零,就是希望多争取一些时间,让产业链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   第二个是人心红利,人口红利之后就是人心红利。 年轻人的人心发生变化,对国货新品牌的接受度、信任度和自信心大大提高,这是核心红利。 第三个是审美红利。 Z世代对于颜值的追求诞生了审美红利,高颜值的设计可以把很多品类重做一遍。一个好的设计就是行走的广告牌,一个糟糕的设计就是移动的墓碑,它完全决定了产品的增值。   第四个是新媒体红利。 算法推荐媒体的崛起,导致新媒体运用得好的新品牌,会对传统媒体有直接的杀伤力。 以前一个新品牌诞生都是去央视竞标广告,或者赞助综艺节目,这种方式的难度非常大,费用很高。 现在很多新品牌可以通过新型的媒体精准投放广告,比如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等,极大降低了门槛。   ③ 新品牌的消费升级  新的品牌=新的供应链+新的设计+新的经销商+新的渠道,每一个品类都会诞生中国的高品质品牌。 新品牌的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新电商、直播改变了品牌渠道,能用很快速的方式形成高效的多对多对接,算法推荐媒体崛起改变了品牌诞生路径,两微一抖一快成为主要流量来源。 新品牌的进阶,我们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卖家品牌、网红品牌、明星品牌和品类品牌。 很多品牌一开始都是卖家品牌,为了活下来不断提高销量;如果你加大品牌的因素,会变成网红品牌,变成爆款;如果你接下来加大了调性和逼格,会成为明星品牌;如果你能够成为这个品类的代名词,就会成为品类品牌。 我们都希望所投资的品牌最后成为一个品类品牌,比如“理想”就是混合动力汽车的代名词,提到品类就能想到这个品牌,这样就成功了。 ④ 国货品牌的五个成功因素 第一个是高质量。 从品牌诞生的第一天起,哪怕自己啥也不是,也要把自己当做一个高端品牌,要做出品牌的高级感。 品牌的高级感是它很重要的价值,如果一个做大众货的品牌都有高级感,比如卖拉面也要看起来比较高级,那它至少是一家估值一个亿的店。 第二个是聚焦。在中国没有小众品牌,每一个人群都是千万人群,要清楚定义自己的消费者。在不确定的时候先做聚焦,聚焦一个人群,聚焦一个市场,变成一个人群的刚需。 第三个是仪式感,要成为生活中的仪式感。 品牌拟人化,通过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 把标签打出来,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彰显价值,变成有情感的品牌。不能发朋友圈的产品,都不是好产品,你要有意识的营造消费者主动发圈的产品卖点。   第四个是进化。 要从网红品牌进化成明星品牌,要从天猫卖家进化成全网品牌,要突破的是平台和渠道的瓶颈。 平台希望品牌小而美,比如阿里巴巴或者京东会通过扶持一些小品牌的竞争,来维护它的渠道优势。但是创业者却希望品牌能长大,成为像农夫山泉、茅台这样的品类品牌。 第五个是认知。 创始人的认知是品牌的天花板,所以创始人要有品牌思维,品类感觉要准,能做趋势的判断,对不同平台、渠道要有准确认知。 ⑤ 成功的新消费品牌做对了什么? 第一是需求洞察。 一定要紧跟“Z世代”的细分场景、挖掘需求,把握四大需求,即优质、平价、高颜值、高级感。 如果从人群上来分,就是女人想美、男人要行、老人怕死、小孩怕笨,这都是新的需求。新一代的消费者对于国潮、爱国的消费情怀也很明显。   第二是基础建设。 首先,供应链肯定是柔性快反的。 其次是大数据能力,一家好的消费品公司,早期靠创始人的直觉来判断,但是越来越大之后,一定要建立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如果还是靠创始人的直觉做判断,会有很多盲区,很多预测不准,还有负面思维。   当然,还需要年轻和跨界的多元化团队,而不是只跟自己的风格和喜好相应的团队。做品牌的创始人要有一种很强的包容度,团队里要有非主流的年轻人,还有很有创意的人,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的思想。 四、小结:2022年创新机会 我认为2022年创业的机会特点是:人口红利日现瓶颈,人心红利正在涌现;流量市场后劲乏力,科技赋能正在突显;规模逻辑逐渐失效,精耕细作正在耀眼。 大家要抓住这些特点,传统逻辑已经慢慢不起作用了,我们要看到新的机会,新的这种时代在召唤我们。 首先要明道,明道后才会对“势”和“术”更有理解。宿命之限要靠暴力突破,暴力之限要靠心力突破。 当你在能力上有提升的时候,你必须要靠认知、战略和道德层面去建立更高的维度,告诉自己还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我希望创业者有更大的梦想,有更大的方向。趋势、政策、民意要跟着国家的指挥棒往前走,大的渠道、平台是需要每一位创业者去理解的。   大家都说2019年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与其期待更好的一年,不如提升更强大的自己。 疫情影响每一个行业都不好,在新的赛道里,在细分的渠道里,一定要全心投入。如果你自己不能成为头部,你就要加入头部。 今后我将围绕以下,这27字全力投身跨境电商创业赛道, 新品牌、新出海、新科技 明大道、借大势、择妙术 强执行、高战略、定心力十年后,在3022年3月28日,让我们一起见证新出海的奇迹。 2022年愿我们都意气风发,与时俱进,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位亲爱的朋友,今天为你分享到这里。感谢你的聆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