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种美好交往

人生的三种美好交往

2022-07-18    11'27''

主播: 独孤邦龙

229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成长空间,我是独孤邦龙。今天为你分享哲学家周国平的文章,人生中你最应该拥有的三种美好交往。 蒙田(1533年—1592年)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末期和近代的开端,是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第一位文化巨人。比他稍晚,还有两位文化巨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就是培根和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文豪,培根是哲学家,而蒙田在文学和哲学上都是开创新风气的先驱。 蒙田是法国波尔多人,一生主要的生活方式是隐居,最用心做的事是写《随笔集》,生前三卷都已先后出版。在西方,随笔这个体裁发端于古罗马,普鲁塔克和塞涅卡是顶尖的高手。这两位正是蒙田最喜欢的作家,他在著作中经常引证,文风也受其影响,但显得更加散漫,更像是家常闲谈。读他的随笔,我真正感觉到是在听一位智者谈话,他的心态平和而豁达,他的见解平实而深刻。 蒙田主张过好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生当然不是马马虎虎的人生,要真正过好是不容易的。怎样过好平凡的人生,他的论述十分广泛,我只说他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不要出租你自己。 一个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由此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做和应该做的事,那就好好做。对于每个人来说,把最符合自己天性的事做好,就是幸福。 蒙田自己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听从自己的天性做人做事,不勉强自己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觉得这样最快活。世人认为再好的事,不符合他的天性,他就不做,绝不会为此后悔。 你应该关心的不是人家怎样说你,而是你自己怎样对自己说。你懂得思考和掌握自己的人生,你就已经完成了一切事情中最伟大的一件事情。只要你的真实的自己完好无损,你就绝不会失掉什么。 真实的自己是人生一切价值的承载者,丢失了这个承载者,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一个人渴望把自己变成天使,他就是一个傻瓜,因为他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谁来对这个变化感到高兴和激动呢? 我们的某些部分得益于社会,我们的最好部分得益于自己。因此,要善于独处,这是一种伟大的能力。真正的退隐是把心灵引回到自己,这在城市和王宫里也可以做到,但是独处时更容易做到。我们应该有妻子、孩子、财产,但是不要黏得那么紧,把幸福完全依赖其上。我们必须给自己保留一个隐秘的后厅,只属于自己,在那里和自己进行日常的对话,不为外人所知。在那里,和自己谈笑一若妻儿和财产都不存在,这样万一失去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好像天塌了一样。 人们表面上好像都很看重自己,可是实际上总是在出租自己。他们住在家里,但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房客。他们的天赋不是给自己用的,而是给奴役他们的人用的。他们到处抵押自己的自由,不管大事还是小事,相干的事还是不相干的事,他们都不加区别地掺和,只要不手忙脚乱,就觉得好像不是在活着。 要不出租自己,关键是摆脱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控制,让自己享有自由和悠闲。蒙田说:“自由和悠闲,这是我的主要品质。”“我这一生的主要任务是懒懒散散过日子,不必过于劳碌。”人在社会中生活,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会让你不得安闲,还会让你痛苦。据我所见,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蒙田有两件法宝。 一是无求于人。他说在他的熟人中,从没见过有谁比他更少有求于人,他自己分析,原因在他的性格。一方面,天生有点傲气,受不了被人拒绝,欲望和计划也有限,不需要去求人。另一方面,特别喜欢懒散,对自己的休息权利和自主权利同样珍惜,憎恨一切控制,不论是控制别人还是被人控制。有求于人,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遭到拒绝,二是被迫受惠于人,二者都难以忍受,所以干脆就无求于人。二是少管闲事。首先是不要卷入别人的事务,“不是自己同意的事不要任意介入”。尤其在朋友之间,要防止不必要地介入对方的事务,或把对方拖入自己的事务,而这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其次,要尽量少知道别人的秘密。蒙田说,交代他保密的事,他都深藏心底,但希望尽量少沾边。他告诫朋友们,不让他说出去的事就少对他说,因为他不善于做假,没有勇气矢口否认自己知道的事,他可以不说出来,但是予以否认,就会很为难,很不开心。 蒙田所讲的处世智慧,貌似消极,其实很实在。人生的烦恼,大半来自有求于人和多管闲事。这样的处世智慧与社会担当并非不相容,他自己做过两任波尔多市的市长,深受市民爱戴。 蒙田说,人生有三种美好的交往。一是知己的朋友,二是恩爱的女子,这两种都不是想要就能够有的。第三种是与书籍交往,它缺少前两种的优点,但有前两种不具备的长处,就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只要愿意,就可以伴随一生,在孤独时给人莫大的安慰。他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关于阅读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我在这里也略加阐述。 人为什么要读书?蒙田说:“我在书籍中寻找的也是优游岁月的乐趣。”他表示,他只想安闲地度过人生,没有一样东西是他愿意为它呕心沥血的,包括做学问,不管这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因此,在阅读时,他注重的是愉快。对于食品,我们有时注重营养,有时只图好吃,精神食品也是如此,有时不一定有营养,有乐趣就行。他说他每天读书消遣,不分学科,博览群书。阅读时遇到困难,他不为之绞尽脑汁,经过一两次思考,得不到解答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读书注重愉快,并不是无所用心。蒙田反对的是死抠书本内容,他说,内容本身不重要,能够起到推动自己思考的作用就可以了。在谈论教育问题时,蒙田把他主张的读书方法讲得更清楚。他说,教师要把伟大的著作家和不同的学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或者就存疑。他必须吸收他们的思想精华,不是死背他们的警句,不要仅仅因为是权威之言就记在脑子里。如果他通过自己的理解真正接受了某种见解,这种见解就是他自己的了,他可以大胆忘记是从哪里学来的。真理属于每一个看到它的人,不在于谁先说谁后说,也不在于是柏拉图说的还是我说的。蜜蜂飞来飞去采花粉,最后酿成的蜜属于蜜蜂自己,不管花粉是采自莲花还是牛至。可是,事实上,教育往往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心灵。蒙田谈到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时说:“他应该带了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却只带回一颗膨胀的灵魂;他并非把它充实,而只是把它吹胀。” 蒙田特别强调,要警惕不被知识伤害。知识这个东西本身无所谓好坏,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看你天赋如何,还看你怎么用它。人不需要太多知识就能够活得自在,太多的知识会成为负担并造成混乱。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的道理,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人,叫作文殛,就是被文字之斧劈成了残疾。 总之,真正重要的是心灵的培养,自我的成长,阅读的意义即在于此。 各位亲爱的朋友,今天为你分享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