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个坏东西

原来你是个坏东西

2017-12-29    16'40''

主播: 寒凝 声样年华

157 2

介绍:
朋友在电话里跟我说,寒凝,这一年我过的不好,过得迷茫,过得凄惨。 我听着她的呼吸声,我知道她在等我开口问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我会给她分析,解惑,安慰。 可是我没有,我沉默了很久,看了一眼电脑上的日历,2017年12月29日,我说了一句:没关系的,这一切马上就结束了。 是的,这一年过得不好,不管过得多么迷茫多么凄惨,还有两天这一年,2017年就结束了,不是吗? 其实我也想跟她说,这一年我过得也不好,我也迷茫,也凄凄惨惨戚戚。 但是,没关系的,这一切马上就要结束了。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 还记得去年临近年关时我做的一期节目里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蜘蛛,随时随地都会在你的心里编织各种各样的网,这些网历经沧桑,有些消失不见了,还有的就在你心里摇曳飘荡着,这些蚕丝断网经年累月就衍变成了你身上的刺,刺伤了身边的人,看着他们见红出血你只觉畅快不知痛,也有些刺被别人狠狠拔起,终于知道痛了,却还是会想要把拔掉的刺捡回来,宁愿不清醒,也不要直面自己的鲜血淋漓。 其实心里的那只蜘蛛,来自你的原生家庭。 关于原生家庭的字眼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的心灵鸡汤里,也是近几年心理学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对原生家庭问题有了重视和关注。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各不相同,可能随着生活变迁,身边人的来来往往,总要经历一些人,一些事,才能让自己明白原生家庭对自己牵绊的作用力,才能看清自己真实的模样。 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对自己说,哦,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坏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过得不好的根源都追到了我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我没有一个温柔慈爱的母亲,我没有一个温润关爱的父亲,我没有一个自由生长的童年,没有一个和谐平稳的家庭。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来承受这一切?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不能拥有人生的圆满? 从悲愤的追问,到消沉和接受。 很多人说自己已经接受了过去,然而他们的行动依然显示,潜意识中他们仍在寻找弥补的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寻找理想中缺失的那一半父母,作为自己的另一半。 女人可能会一直独身,等待一个全能又专一的父亲般的男友出现,男人则可能会不断与比自己成熟的异性交往,从她们身上寻找母亲的感觉。 当然这并不是说,追求一个优秀的异性就一定代表我们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而是如果我们感觉到自己对另一半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希望能有一个人的出现来改变自己生活里的问题,那么这种期望很有可能就有问题。 因为你在寻找的不是一个携手并肩的人,而是一个能重新让你回到孩童时代享受全方位呵护的父母。 接受过去的损失,意味着我们不再期望有任何人或事能来改变这一切。 再也不会有一个更好的爸爸或者妈妈来帮我们把过去的路再走一遍了,再也不会有机会重新回到那一段被人无条件关爱的岁月了,我们已经一天天长大,成长为需要去关爱和照顾别人的角色。 那些关于过去的遗憾,无论程度再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已经随时间流逝永远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 然而,我们的眼睛向前,脚掌向前,是因为人是一种向前看,向前走的动物,过多地沉溺于过去丧失的创痛,无益于我们展开新的生活。 过去的创伤,于我们是一种沉没成本,纠缠于此,只会让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继续染上过去的荒芜颜色。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满怀热情地对一个异性寄予厚望,认为和TA在一起生活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篇章时,不妨反省自身: 是不是在幻想,这段关系可以弥补过去的某些缺憾? 是不是又在将解决自己问题的责任,转移到了伴侣的身上? 我是不是还是在内心深处,期盼着一个救世主? 要明白:正是你的执念让你迷失方向 很多人会说: 可我确实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很大的伤痛,无力再爱了呀。 我身上确实背负着许多问题,需要很多的爱来解决。我是一个爱的穷人,又如何像别人一样挥洒自如地生活? 单纯是伪装得和别人一样,就已经消耗到许多能量了。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曾经在《稀缺》一书中写到过这个问题,他发现,一个人越是缺乏什么,越是渴望什么,反过来却会加剧这种缺乏,至少是维持这种缺乏的状态。 缺乏某项资源的人越来越缺,已拥有它的人却越来越富有,这究竟是为什么? 塞德希尔做了很多实验,研究穷人们的行为机制,在他的实验中,每一个穷人都小心翼翼节衣缩食,试图摆脱经济上的困境,然而他们还是越来越穷,千辛万苦只能保持自己在原来的温饱线上不掉下去。 其实,在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也阐述过这个问题—— “凡是他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没有的,便要连他所有的,也要一起夺来”。 穷者愈穷,富者恒富,在幸福感上也是一样。 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延续幸福的能力也越强,而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有更大几率复制父辈的行为模式,更可能导致不幸。 有什么能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要做什么才能越过这幸与不幸的节点? 塞德希尔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 贫穷和匮乏,会让人视野狭窄,看不到除了你所缺乏的目标以外的东西,如果人的整个生活只为了钱或者爱而运转,反过来就会加剧贫穷和缺爱。 这是什么意思呢? 难道一心一意赚钱,反而还会妨碍赚钱吗? 全身心投入去寻找爱,反而会让我们失去爱吗? 事实还真是如此。 因为原生家庭不幸,所以先天不足,内心缺爱。 因为极度渴望爱,所以容易心态失衡,为了获取别人的好感,而迎合他人,牺牲自我,放弃自己在其他方面应有的发展机会来让他人满意。 小到在人际关系中从不敢提出反对意见,别人一发言就下意识点头附和,到频繁地整容,过度地依赖化妆品,为得到异性的青睐而满足对方的不合理要求…… 这些举动,都指向一个动机核心,那就是内心认定自己很缺爱,所以要像撒哈拉沙漠上的旅人收集水一样,收集身边人的爱。 这种行为或许能得来一小部分人对我们短时间的好感,却从根本上丧失了我们主动追求幸福的机会。 它扼杀了我们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的可能,隔断了和身边人的联系,让我们戴着面具而活,无法正常融入群体。 更糟糕的是,当博得别人的认同和喜爱已经成为了我们眼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其他所有的事,都会为它让步,甚至牺牲: 作业还没有做,朋友喊我去K歌,其实心里对唱歌不感兴趣,却还是把作业放在了一边,因为不想拂人家的兴致; 胃已经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别人过来敬酒,不好意思不喝,只有硬着头皮喝下,等一会儿再去厕所呕吐; 同事犯了错,怂恿我去上司面前说一些维护他的话,其实心里不想介入,但碍于他一直恳求,还是去找了领导…… 如果内心对自己充满肯定,喜欢自己,人就会珍惜自己的价值,敢于争取自己的权益,他会表现为一个有原则、有尊严的人,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肯定。 反之,一个人缺少原生家庭的关爱和保护,习惯性地厌恶自己,否定自己做的一切,当别人和自己起冲突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别人的想法,应该比我的有依据”“我算老几呢,我懂什么”,最终失去自己应得的地位,也失去别人对他的喜爱和看重。 越缺乏,越在意;越在意,越争取;越争取,越失去。 这其中的矛盾,看似已是一个死结。然而塞德希尔对此给出了解药,那就是: 放下你的穷人心态,拓宽你的视野,不要再聚焦在过去的得失,将注意力分散到其他重要的事上去,让自己均衡发展。 原生家庭中缺爱的人,往往在潜意识里会认为只有爱才是生命中唯一的快乐。 他们在做其他事时,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只有当别人表达对他们的好感和爱意时,刷地一声!天空都亮了。 这种高光时刻,就是来源于只聚焦一个方面的短视,它让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其他乐趣,无法从其他方面的快乐中汲取能量。 就好像一个人永远通过一个望远镜去看世界,看到的只是远方的、与他无关的狭窄景色,只有当那一小片花丛盛放时,他才感到快乐。而在周围,在脚下,万物生长,活色生香,他都看不见。 放下“穷人”心态,将注意力转移到外界,意味着我们要开始将除了别人的爱之外,其他重要的方面,纳入我们的努力目标。 要弥补过去爱的缺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燃起自己心中对爱的热情。这就像是一个在寒夜中久久独坐的人,最好的驱寒办法,是自己在原地升起一团火焰,而不是去祈祷,等待有一个路过的好心人,可以把火焰施舍于他。 爱和幸福这些东西,就像猫的尾巴一样,你要去抓别人的尾巴,就算抓得再紧,别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你。不如回头看看自己,其实它一直都在你身后,如影随形,不远不近。 热爱生活的人,每一天都值得赞美和欣喜,一只在树梢歌唱的小鸟,一朵形状奇特的白云,也能激发他对生命的喜爱。 他不需要等待,别人说爱自己的那一瞬间,来证明自己是活着。因为只要一睁开眼睛,他就在与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与全世界相爱。 心中充满爱的人,也是目光非常广阔的人,TA能看见前方,也能看见自己的身后。 目光所及之处,皆有幸福,若是紧盯一处,便只有等这一处盛放,眼中才看见花,而聪明人只看开花处,便心中时时刻刻都闻到花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