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城子:专车新政,行业的杀手

菁城子:专车新政,行业的杀手

2016-05-01    15'30''

主播: .豌豆花.

292 11

介绍:
专车新政,行业的杀手 作者:陈兴杰 公众号:菁城子 临近5月,一项对民众生活影响极大的新政可能出台。这项法规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专车新政”)。根据《新京报》、《经济参考报》报道,这项政策最快五一后、最晚五月底就出台。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改动不大。 去年意见稿一颁布,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召集一批学者和专业人士研讨。说是研讨会,后来开成了批评会。交通部官员到场旁听,现场气氛激烈而尴尬,以致于到场官员直言委屈——又没说封杀,我们也是为行业发展,为什么这么不理解? 我的一位朋友在场旁听,亲眼见学者对草案逐条批驳,交通部官员嗫嚅不言。一位律师称,这法规有违人情常理,大家才觉得不可理喻,难以接受。 有哪些“有违人情常理”的法条呢?我随便举一些吧。 比如说,经营者应当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若违反规定,处5千至1万元处罚——约车平台是私营企业,确定运营时间乃是起码的经营自由。这种规定相当于要求超市24小时营业。能做到是好事,做不到又有什么错呢?法律规定私营企业经营时间,这是头一回听说。 类似的无厘头条文有不少。“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运营服务”——这里面缺乏合理性和监管可行性;“市场奖励、促销应提前10日公告”——市场瞬息万变,奖励促销能即时地调度运力,削峰填谷。如果需要提前10天发布,还有什么意义。想出这样迟钝的法条是谁?我不禁想起《疯狂动物城》里动作缓慢的“闪电”官僚。 当然,这些莫名其妙管制的伤害不会那么大。因为它太荒唐,难以实行,公司也会有应对措施。真正有杀伤力的,恰恰是温情陌陌,获得广泛认同的管制性条款。它们看起来合情合理,实际上危害深远。 二 国发院研讨会上,薛兆丰教授提出,专车新政包含几大“杀手锏”:① 运营车辆不仅在平台登记,还要向政府部门报备;② 网约车改变使用性质,变自用为运营;③ 地方政府控制网约车数量,发放道路运输证;④ 配备计价器,执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⑤ 控制司机准入,强化平台和司机的劳动关系;⑥ 控制平台规模,不允许一家独大。 把哪一条单独拿出来讨论,政府都会认为是合理监管,消费者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一旦把管制条款组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新的出租车行业吗?公司持有牌照,车辆限制准入,司机登记监管,价格受政府的指导。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出租车公司啊——只不过配备了软件而已。 多年来出租车饱受诟病,根源就在于管制。准入限制使供给不足,市民叫车困难;企业持有牌照,向司机收分子钱,坐享其成。司机受分子钱压榨,自然是满腹怨气,哪有心思提高服务水平。我的一位朋友说,每次坐出租车被薰的那个呛鼻,感觉就像裹在司机被窝里。 出租车价不算便宜了,不过由于车少客多,挑客、拒载非常普遍。维持这个臃肿的垄断行业,政府也没什么获利,每年还要给予巨额燃油补贴。司机不满意,乘客抱怨,获益的只有牌照持有者。 网约车兴起对政府而言,其实是件好事。积弊多年的民生难题终于解决,政府借此摆脱财政负担。现在重新招安,再造一个新出租车行业,就像把凉下来的山芋重新烤得滚烫,揽到怀里。何苦呢? 三 政府之所以有管制冲动,很大原因在于官员有保姆意识。在他们看来,新兴行业是不安全的源头。他们秉着善良意愿大行管制,却没有预见到糟糕后果。 官员认为,网约车的最大问题是不安全。未经登记和许可,普通车辆也来营利,司机素质有保障吗,乘客安全有保障吗,出了事情谁负责? 在这种思路驱动下,他们自然就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提高门槛,牌照经营,高度监管。 管制的代价很沉重,行业垄断也很糟糕,这个前面有说到。安全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要行业实行限制准入,牌照就会有价值,就会有份子钱之类的东西。剥削的阴影笼罩在司机身上,他们满腹怨气,你很难指望态度友好。政府划定行业格局,公司没有了竞争压力——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出租车公司。他们没有动力甄别司机,乘客被杀害的事情并不鲜见。至于遗失物品找不回,这种事情就更多了。 自由市场之下,这些情形有所改观。一些人看来,约车平台无法对司机严格审核,放任坏人进入。这种想法高估出租车审核效果,低估了约车平台的约束机制。平台对司机也有真实身份的注册、审核、登记,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套打星、评价和投诉系统。几乎没有哪个司机一开始就抱着害人的心思从业。飙车、说脏话、态度恶劣、隐匿遗失物品,这些细节会逐渐暴露其品行。乘客打星评价能将坏司机揭发出来,甚至一个严厉投诉,社交媒体上谴责,就能将他踢出行业。 最近两年约车,我都会顺便翻司机评分。对大量乘客谴责的司机,我会选择退单——我对他不信任,这是市场对他的惩罚。至于服务周到的司机,我会感激地予以好评。无数人帮助平台甄别坏司机,评选好司机,使约车成为服务最好的行业。这个机制是出租车公司从来没有过的。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做。两厢对比,谁更安全? 四 政府以安全之名加强管制,结果适得其反,还可以举个例子:车辆的强制报废制度。在一些乘客看来,这个制度看起来很不错呢。 法律规定,私家车没有使用年限,行驶60万公里强制报废。依照征求意见稿,网约车将登记为运营车辆,执行“使用年限”制度。草案把年限划定的权限下放给地方,外界普遍猜测:地方政府会规定8年强制报废,出租车就是这样执行。这是对乘客安全着想,也算是各种运营车辆一视同仁,没什么问题吧? 这个看起来好意的规定,实际上却隐藏着极大杀伤力。 先试图理解一下车辆报废标准,为何私家车计里程数,出租车却是年限报废?因为私家车使用不频繁,损耗较小,里程数就能相对客观地衡量车况;出租车几乎不歇,运营8年,差不多也达到使用寿命。 这两种标准当然武断(车辆品牌不同,性能差异,长期路况,驾驶习惯都会对车况重大影响),不过也算大体合理。按照新规,私家车登记为网约车,偶尔拉几单,也要执行“8年强制报废”规定,真是不问青红皂白,没道理可讲。 根据数据统计,约车平台上,真正的全职司机其实非常少,绝大部分是兼职或顺风车。海量的兼职司机是供给源泉,平台随时调节运力,满足市场需求。仅仅是每星期接几单,这些私家车就受歧视,使用年限大打折扣?和出租车相比,私家用车小心翼翼,倍加爱护,很多车开满里程数,车况还是很好。“8年强制报废”会把这部分车赶出市场——本来赚钱就不多,犯不着让私车减寿。 网约车兴起后,乘客经常能坐上新车、好车,甚至是名车,豪车。如果执行新规,这一切就会成为往事。大量行将淘汰的二手车会进入市场,以便于报废之前再赚一笔。中国的老百姓只配坐这些旧车、破车、烂车、二手车吗? 五 这股商业浪潮中,政府官员只看到技术进步,没看到制度革新。破除垄断的巨大价值被忽略了。多年以前,出租车公司也研发电话约车。司机不愁没客,电话约车十呼九不应,新技术遂告废弃。这个行业几十年如一日,一潭死水。网络约车拯救了出租车市场,一股清流涌进,从业者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不了解市场规律,官员就会狂妄自大,满心善意地干预市场。法规草案中,我看到一条:司机不按规定使用文明用语,将面临罚款,平台连带处罚。这种规定无法解决问题,除了引起纷争,小人构陷,还能有什么效果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网络约车市场,约车是仅次于电商的第二大网上交易平台。这是长期市场培养,企业家和员工智慧与勤奋的成果,得来不易。政府部门理当宽容爱护,而不是急迫地想纳入监管。现有法规(例如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和刑法),足以应对意外状况。规定细致,无所不管,看起来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其实是束缚企业,窒息行业发展,难怪意见稿一出就遭遇强烈反对。 在网络约车这件事,政府管得太多了,这个所谓的行业新法规完全没必要,不应当出台。政府做到不设准入门槛,不监管运营,不价格干预就可以了。奉行三不原则,过不了几年,这个行业也许会好到我们今天不敢想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