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讲.卖柴吃粮 一年寒来暑往 作者:李全春 播音:高丽霞

第51讲.卖柴吃粮 一年寒来暑往 作者:李全春 播音:高丽霞

2024-03-15    11'31''

主播: 北京全春心理工作室

125 0

介绍:
苦节图——李三喜传奇,作者:李全春,播音:高丽霞 51.卖柴吃粮 一年寒来暑往 海子岗上的土地淌不上水,白白干了一年。头一年还能将就着生活,可来年吃什么,怎么生活呢? 很快就翻过年,开春了,怎么办呢?地是无法再种了,一家四口人的吃饭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做生意没本钱,可我们有的是力气,遍地是黄金,困不住勤劳的人。 沙窝里到处是白刺圪垯,我就跟女人商量:我们刨白刺卖柴火吧!沙窝里白刺这么多,我们就是出点力气,花点时间,又不需要本钱。 于是,大年刚过,西北风还是很疯狂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刨白刺了…… 沙窝里最多的就是两种植物,一种是白刺,不远不近,一个连着一个大大小小的白刺圪垯,浓密坚硬,盘根错节,风沙再大,沙子遇到白刺就走不动了,固定在它的脚下,形成或大或小的白刺,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好像是沙漠里驻扎的无数个营盘,又好像是沙漠里的一个个堡垒。 另一种就是苦豆子了,在半固定的沙丘上,苦豆子多为先锋种,当流动沙丘以白刺为中心固定后,首先生长的就是苦豆子,不仅多,长势还好,连片生长,形成苦豆子群落,它们在白刺圪垯的保护下,年复一年的生活着,冬去春来,一茬又一茬。 要说沙窝里,其实还有一种植物,那就是沙蒿了,也是不远不近,一墩一墩的抱团生长,每颗沙蒿都把脖子扬得高高的,像极了沙漠里的骆驼,更像是沙漠里的守望者,守护者。 很快,苦豆子就长起来了,我们就开始割苦豆子。 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套上花轱辘牛车,把两个娃娃放在车上,他们在车厢里摇摇晃晃,还照睡不误,一直能睡到地头。把杀猪后的猪尿泡吹大,晾到半干,用猪尿泡装上水,拿上干粮,日头一竿子高的时候,就到了有苦豆子的地方。 我们两个大人往倒割,两个娃娃也给帮忙,他们一趟一趟地往返着,用小手抱着苦豆子往车跟前放,车的四周,一小堆一小堆的苦豆子,都是两个娃娃抱过去,摆开晾在那里的。 日头快正的时候,我们就给两个娃娃搭一个能趁阴凉的地方,把比较高的沙蒿拔起来,剁成两堵墙,再把大人的衣裳搭在上面,这就像一个小凉亭一样,两个娃娃坐在里面,非常凉爽。 晌午,四口人坐在一起,喝点水,吃点干粮,就算是午饭了。 日头西斜的时候,我们开始装车,这个时候,摆在车四周的苦豆子也晾的蔫了,又好装车,又减轻了重量。 满满地装上一车苦豆子,赶掌灯的时候到家,先倒下,等几天把苦豆子晾到二柔子的时候,再拉出去卖,这样装一车也实在。 苦豆子大多是卖给有钱人家,有的当柴火烧,有的可能是当了肥料。一车苦豆子能换得一升糜子。卖不出去的时候少,卖出去的时候多,万一卖不出去的时候,就先在家门口晾下,反正不能耽误了第二天的准时出发。 我们夏秋割苦豆子,冬春刨白刺。天气寒冷时,就把两个娃娃锁在家里,给他们做好晌午的吃食,让大的照顾小的,儿子看住女子。 临出门时给他俩安顿:关锁子,看好妹妹啊!吃的放在锅里了,饿了你们就自己吃。 每次关锁子回答的都可爽快呢:爹妈,你们就放心的去刨白刺吧!我会看好妹妹的。 毛毛也会很听话地说:爹妈,你们就放心的去刨白刺吧!我会看好哥哥的,我会听哥哥话的,哥哥要是饿了,我会给他做饭吃,我要是饿了,我就让哥哥给我做饭吃。 沙窝里白刺很多,不远不近,都是一个接一个的白刺圪垯。这些白刺不怕干旱,只要有点儿雨水,在夏天都长得特别旺盛,所以,每颗白刺下面都有粗壮而很深的根,不用刃子上有钢的镢头根本就刨不动。 刨白刺不比割苦豆子,比较费力气,一会儿就刨的出一身汗水;不过,大多数白刺圪垯上的白刺都长得稠密,刨一车也容易。有的一个白刺圪垯就能刨下一大堆,满满的装一车还有富余,装不了余下的第二天来装车时再取,白刺枝粗性坚,烧火既旺又硬,送给有钱人家都很高兴的使用,每车都能卖掉,一车也不剩。一车白刺能换糜子两升。一升米重1.25斤, 一斗为十升,十斗为一石。 寒来暑往,靠割苦豆子,刨白刺卖柴火维持生活一整年,吃的粮食是基本能保证了,但是生活还是不行。 办法想尽,为了生存,一家四口人,在万般无奈中,依靠卖烧柴生活了一年整,这就是我的祖辈,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处在现实环境,体现出的生活本领,不屈服的拼搏精神。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许感受不到昨天爷爷奶奶他们的生活艰辛,也很难想象出当年的情景。有人或许会说:没有必要再提起几十年前的事情,祖辈的过去对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作用?没事做,白费劲。 其实,我们应该懂得一个很浅显的理论:没有过去,哪有如今?没有祖辈,哪有后人?没有艰辛,哪来幸运? 新城是在旧址的基础上改造,才换得新面貌。今天能够快速的短跑,甚至耐力很强的长跑,就是因为曾经学走路时没畏惧无数次的跌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培植树木成才或成林,有十年就成,而培养人成才,尤其是能使一批人才涌现出来,却需要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艰苦奋斗过程。 一个家庭,一个大家族,如果没有前辈的努力和艰辛,如果没有一代接一代良好的为人品质,那出一个人才都不可能。 人才的出现,需要几代人的用心经营,需要一个长期延续的自然宽松的优良环境;人才不是长辈有意雕刻而成,而是祖辈的积极进取精神,代代叠加,点石成金,自然形成。 不了解祖辈失去的过去,就不会对现在的拥有珍惜。对过去的痛苦不想听,对以前的挫折不承认,就会对如今的现实看不清,即使幸福也不能安心地享用;因为只有比较才有差异,在自己心目中无纵横的比较,只有攀高,满足感就自然少。 生活中不知道满足,只是不断的需求,必然感到心情烦躁;在烦躁的心情中,做一般的事都很难成,更别说想成大事。 我们应该学习前辈那种面对客观现实,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做好一点一滴事情的精神;这样,即使今生没有伟大的成功,也能很深刻地体会自己人生的全部过程,平静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本次播音至此,敬请收听第52讲.提出分家 怕吃亏又作罢 我们诚招《苦节图》影视剧投资商,精诚携手、造福社会、共创美好!谢谢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