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笑雷】《父亲的肩膀》李光辉

【聆听笑雷】《父亲的肩膀》李光辉

2019-06-15    09'46''

主播: 王笑雷

143 3

介绍:
父亲的肩膀 李光辉 诵读:王笑雷 题记:父亲节快到了,还是文海听涛主编墨梅老师的提醒,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记录一下他的点点滴滴故事,权当是父亲节送给他的一份薄薄的礼物吧! 小时候,最喜欢父亲的肩膀,宽厚而结实。无论是村庄看戏,看电影,他总是把小小的我扛在肩上,让我不被挤着,不被别人挡着,并不是为了炫耀。因为父亲也只是不到一米七的个头,我总是搂着他的脖子,在我的心里,没有父亲我怎么也长不大,长不高,时间长了,感觉父亲的肩膀成了我长大的理由。 父亲是名医生。他当医生也有几个故事,可能受其伯父影响才入医门了。故事一;爷爷李志信在弟兄四个中排名第二,爷爷大哥我叫大爷,大爷李志彦在民国时期是名私塾先生,在当时兵荒马乱饥寒交迫的年代识字的人很少,大爷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又颇通医道,特别对中医外科疮疡肿毒治疗独特。曾经很小就听说大爷正吃早饭用滚烫的稀饭突然盖在头癣患者头上治疗头癣,经过两月头癣患者竟然奇迹般地痊愈,没有用任何药物,这个故事也是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弄的大爷不能专心教学,竟然河南和山西两省很多病人前来求诊,声誉斐然医林。故事二;父亲很小有个老师,书法也十分了得,给家里写了一个中堂,其中有几句诗,内容是:“有了技术省种秋,不用耕种不用收,白天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人来偷”。由于当时父亲年幼,内容后面没有背完,但这几句话便成了他当医生的其中一个理由。故事三;父亲与共和国同龄,由于家居太行山腹地,与山西省毗邻,从小上山劈柴,去山西挑煤成了常态,弱弱的肩膀时常满是血泡,知道了劳动不易,自然知道学个技术就好,有大爷的参照,就成了他继承医学衣钵的重要依据,即便当时司药的工分不高,他还是上完高小就开始了他的新征程,学医。后来父亲也是本地十大著名中医,但在我面前从来没有听他讲过。 父亲是勤劳的。当医生自然要背诵医书《濒湖脉学》、《药性赋》、《中药汤头》等等他都背的滚瓜烂熟,据他说,挑着煤也背,推车粪也背,很多时候有人嫌我父亲唧哝,后来当了医生别人才明白三分。父亲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学习好,背诵少不了。在我五六岁时,父亲报了个抗大中医带徒班,相当年也发毕业证,相当于中专水平,我家离学校有80多里,即便住校,有时上课还带我去,可见当时他的勤劳,一半时间干活补贴家用,一半时间还要学习和带小孩,吃苦受累可想而知。 父亲是淳朴的。父亲不会打扑克打麻将,从不沾染赌博习气,在大山里当医生,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半夜在山里出诊就成了家常便饭,很多山上没有大路,崎岖山路磨破多少鞋,摔伤多少次都没法统计,父亲从来不收出诊费用。遇到家里没钱看病就记帐,在我小小的年纪,看到家里门诊的墙上挂满各个村里的药方账单,有的数年没人算账,每到临近年关父亲总会偷偷地把孤寡残疾和外地打工的一些苦难患者账单烧掉,每烧一次都告诉我,说,当医生是积德行善,救命救急,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只有医术高超取得病人的信任,你才能有威信。父亲也是凭他的威信,当了多年的村支书,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也为家乡人民谋福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父亲是孝道的。父亲姊妹三个是老大,也经常接济两个妹妹。爷爷当过林业队长,身材魁梧,在七十多身体不好的情况下,父亲的肩膀又让我看到了超大的力量,不到一米七的父亲竟然背着身高一米八七的爷爷检查跑来跑去,我备受感动,肩膀可以背起的不止是重量,更多的是责任呀!母亲因病去世十多年了,父亲最牵挂的是九十多岁的姥姥,父亲经常喂饭喂药,输液更是伺候在侧。父亲六十八还接姥姥来市里居住,白天辛苦为病人看病,晚上照顾为姥姥洗脚、做饭,他一个不会做饭的人也妥妥的锻炼成了厨师,上楼梯不便父亲就把姥姥背下楼,上楼再背上,这样有时一天好几趟往返,父亲的肩膀是孝道的,肩上背的不光是生命,还有满满的责任和大爱。做为子女的我们能不感动吗?父亲是我最好的榜样。 父亲的故事很多,一个肩膀扛了很多很多家庭和生命,父亲今年七十了,每天还是不停坐诊治病,他的心胸宽广,为人和善,虽然对我们很严厉,但我都能理解,他传承的不光是医道,更多的是家风。如今我也是医生,中医衣钵的继承人,但我学到父亲的医学知识不少,但父亲的肩膀杠起的我学的不多。 父亲的肩膀结实,能忍受生活苦难的考量。父亲的肩膀宽厚,能肩负责任和担当。父亲的肩膀是我的阶梯,丈量着我与他的高度。 父亲的肩膀,是我一生心里最高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力量!再苦再累,也要想想父亲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