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故宫:文物属于谁? | 投稿:魅影之声

【夜读】故宫:文物属于谁? | 投稿:魅影之声

2015-08-09    08'47''

主播: FM1604421

5350 330

介绍:
捐赠者为何如此之多? 几乎所有的纽约导游手册上都写着:“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你最好先有个计划。”因为其馆藏有300多万件艺术珍品,如同一个浩瀚的艺术瑰宝的海洋。 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文物90%来自于社会捐赠,不仅大都会如此,世界上比较大的博物馆,都离不开个人的捐赠。而在国内,比如故宫博物院180万件藏品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文物和遗存,民间捐赠的总数不到10%…… 民间捐赠,基本来自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铭刻着文物捐赠者名字的故宫景仁榜,在2005年出现了一个企业的名称——“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他们捐赠了一批瓷器给故宫。这是景仁榜上唯一的企业,而且是一家国外企业。 捐赠文物给企业带来的荣誉固然重要,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也许更加实际。在美国,企业若向公益机构捐赠,会得到30%左右的免税,可谓名利兼收,而且据说这一政策并不限制该公益机构的国别。但查阅中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奖励政策的条款较粗,缺乏明确规定,也没有完整的奖励制度,各收藏机构往往“视情况而定”。同时,对文物捐赠者的税收减免政策或缺失,或力度不够,使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赠文物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给捐赠者“最高礼遇” 企业如此,对个人而言又如何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许多文物收藏家慷慨捐赠,将文物托付给博物馆,被视为文物的最好归宿。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文物拍卖市场的开放,文物进入以市场体现价值的时代。于是,把藏品卖出去换成现钞或许更为实际。 无论是否愿意接受,这就是现实的情形——博物馆捐赠之路还能走下去吗?2004年,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将一件价值4150万港元的清代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捐赠仪式,受邀参加捐赠仪式的海内外嘉宾达到上百人。用有关人士的话说,叫“给捐赠者最高礼遇”。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认识到这一问题所在,开始加入对捐赠者的“回报”行列。 文物究竟属于家,还是属于国? 上世纪50年代,一位先生向故宫捐赠了2000多件文物,然而几十年后,他的后人又将文物追讨回去。他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东西是我家的。这是中国人的观念,家族血缘的传承,使族人、家人被牢牢拴在一起,父财子承,天经地义。这种行为,当然就无法用道德来要求。 文物究竟属于谁?是私产还是公产? 在现阶段的中国,这很难判定。文物捐赠之后,所有权归属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代表了一种公共精神。家、国已然是两难的选择了,但在西方国家,却还有另一种声音:文物属于全人类。 这让人联想到中国那些流失海外的文物。 2007年,澳门赌王何鸿燊[shēn]将圆明园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捐赠国家,国家文物局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义举。然而,同一事件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文物走私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重要途径,中美两国政府为达成“限制中国文物非法进口美国”的相关协议,进行了多次谈判。然而,美国的一些大收藏家、博物馆馆长却联名反对。在2011年人大、政协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曾委派亚洲部主任找到我,问为什么要签订这样的协议。他说,这些中国文物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了,它们很早就到美国了,并且在美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在美国的博物馆里,来自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华文明,这有什么不好?我说,我带你去中国西部,带你去看壁画被残忍地切割下来,墓葬被炸开,你还能说这是保护文物吗?” 从终极意义上看,文物应该属于全人类。但从现实看,这个命题却有无数跨不过去的障碍。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文物属于谁,显然是个难题,我们是否可参照一些例行的办法,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去回答,都说:子孙比我们聪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1年4月 撰文/关山 整稿/C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