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人物志 |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2022-12-18    04'47''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2367 12

介绍: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本期主播:倪萍萍 文字编辑:张秋月 文稿审核:谢承哲 图片编辑:倪萍萍 背景音乐:花火---羽肿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段来自2019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便向我们描述今天主讲的人物——樊锦诗先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樊锦诗先生的人生之旅吧 一见敦煌定终生。1962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出于年少时期对敦煌的憧憬 为实现自己的心愿,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敦煌进行实习。莫高窟似一座华美的圣殿,但当地食物紧缺,研究所的生活也十分窘迫,很多人只能打草籽充饥。这样的生活条件对于出生于北京、生长在上海、求学于北大的她来说,其艰苦程度是无法预料的。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樊锦诗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经常性失眠的情况。最终,因无法适应敦煌的气候,樊锦诗被迫提前离开。但在石窟中看到的一切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提前离开的遗憾也为她后来接受任务,坚定前往敦煌埋下伏笔。 再赴敦煌。在了解到敦煌的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需要自己后,樊锦诗接受了分配并暗下决心:绝不中途折返。而这一待便是一辈子,在大漠深处坚守了半个世纪,将全部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敦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大学毕业时,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约定,3年就回去,可一等就是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 将敦煌留给后人。对樊锦诗而言,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壁画、彩塑的不断退化让她心焦,有没有办法能够让这些珍贵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上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接触到计算机技术,她立刻想到,这或许是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的一个契机。经过30多年的探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集数字采集、安全存储、有效管理等多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敦煌资源不仅应用于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而且使敦煌艺术走出洞窟,活了起来。让敦煌用全新的方式长存,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敦煌独一无二的美。 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保护者以自身行动践行着保护历史的初心。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本次节目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听和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部分摘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