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巨人的足迹--徐霞客与清湖篇之7

追寻巨人的足迹--徐霞客与清湖篇之7

2016-05-03    05'42''

主播: 夜雨听芭蕉

103 8

介绍:
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刘对予告诉徐霞客,清湖不大,书院却不少。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南塘书院”。绍兴十八年(1148年)六月的一天,一位青年人找到“南塘书院”,自我介绍说他来自福建尤溪,先父朱松曾就读于福建南平的“龟山书院”,和书院主人徐存是同窗好友。 听到通报,徐存热情地接待了他,奉茶敬酒。当徐存得知这位年轻后生19岁就金榜题名,22岁就将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连连称道赞叹。徐存和朱熹谈起恩师杨时,谈起了程朱理学,谈起自己多年理学研究心得,神采飞扬。朱熹虽然未能尽悉其妙,但“知其不易之论也”,故执礼愈恭。清湖上,长台溪边,一个满头飞霜,虚怀若谷,侃侃而谈;一个黑发如云,如饥似渴,如坐春风。 这件事,后来记载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里:“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便蒙告以‘克己复归,知言养性’之说。时盖未达其言,久而后知其为不易之论。”临走时,徐存请朱熹为书院匾额题字“南塘书院”,作诗一首《心铭》相赠。“南塘书院”之名一语双关:一是办学地点在“南塘”(今小清湖),二是暗合南朝民歌《西洲曲》中名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妙不可言。此后,两人山重水隔,却隔不断鸿雁传书,隔不断两个忘年交的互相欣赏和怀念。 淳熙年间,朱熹第二次寻访南塘书院。二十年过去,物是人非。徐存已谢世,书院也从南塘先迁至丽坦(今清湖蔡家村),再迁至何家山南塘。两鬓斑白的朱熹站在徐存墓前,感慨万千,含泪吟诗一首《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 南塘吊徐逸平先生》:不到南塘久,重来二十年,山如龟背厚,地与马鞍连。朱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青松似相识,无语独凄然。徐存走了,但薪尽火传,培养了柴卫、郑升之、周贲周孚兄弟等1000多名学生;南塘书院停办了,文石书院、隐逸书院、下睦书院、山贺书院、屏风山书院、小清湖书院先后成立,像风中的百合花一样盛开在江山的土地上。 800多年后的1958年,一所更大的学校出现在小清湖对面、航山脚下,那就是“清湖中学”。她办学时间不长却成绩斐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村中学名校。后来她又改名江山四中、江山清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