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30:串台艺术叨叨,聊聊那些在美术馆里上演的舞蹈作品

S.030:串台艺术叨叨,聊聊那些在美术馆里上演的舞蹈作品

2020-12-20    55'01''

主播: 撕票俱乐部

1087 16

介绍:
和《艺术叨叨》的小伙伴们相识已久。 最早接触到这档节目,是听到她们聊“动森”中的名画。 彼时我也刚入坑动森不久,还处于刚学会砍树捉虫,只要在岛上跑跑跳跳就很开心的阶段。“买画”对我来说太过高端,“社畜”的生活也限制了我在游戏上所花的精力。 于是听艺术叨叨的小伙伴畅谈这游戏中的名画,模糊了虚拟与现实,很是沉浸。 播客的世界很小,早在7月大家就互加了微信,一直说着要串台,可总被这样或那样的意外耽搁。 眼看年关将近,彼时刚刚起步的两档播客如今也都渐渐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但始终共通的,是我们对“线下”的关注。 于是这两档因“线下”而生的播客,也终因“线下”而聚——我们共同观看了在西岸美术馆上演的舞蹈作品《小珂》。 《小珂》非常独特,它虽是一部舞蹈作品,可跳舞的部分大概仅占了三成,贯穿始终的,是小珂口述的她人生中与舞蹈的种种故事。 《小珂》也非常艺术,她天然适合于美术馆的场域。我们也在节目中讨论了,美术馆与剧场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把《小珂》搬到剧场,是否会削弱她的一部分冲击力…… 顺着《小珂》这部作品,我们也关注到其背后的编舞家——Jérôme Bel,以及他“无舞胜有舞”式的艺术理念(虽然艺术家本人并不认可这一评价)和“天下大同”式的哲学观念。 是艺术,让我们看到了更广大的世界。 另外,由于兰奕现居伦敦,所以本期节目也是《撕票俱乐部》首次尝试远程连线。 By 大卫 【嘉宾介绍】 友台《艺术叨叨》主播:兰奕和Monie 兰奕,现居伦敦,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 Monie,现居上海,从事美术馆相关工作。 【摘要】 01:25-03:33 为何会有这期节目?——源于西岸美术馆的舞蹈演出:《小珂》和《Gala》(盛会)。 03:34-16:10 舞蹈作品《小珂》的介绍和观后感:内容朴实,艺术性强,似真似幻,一部未来会在美术馆呈现的作品。 16:11-17:10 进到美术馆里看演出,观众的心情和预设会有不同吗?或许观众会有更强的包容性。 17:11-28:08 观看《小珂》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片段?顺便聊聊那些被忽视的配角们。 “我真的很喜欢舞蹈”。 生活和艺术并不撕裂:“当我需要钱时,我就跳舞;当我需要艺术的时候,我也跳舞”。 28:09-35:38 只演出了两场,却刷爆朋友圈的《Gala》,到底有什么魔力? 多元的舞者:坐着轮椅跳芭蕾,小男孩,酷儿……这支舞本身就是乌托邦,我们不为任何人而遗憾。 35:39-44:03 为什么会有作品在美术馆演出,而不是在剧院?先锋作品是种子,美术馆是土壤,会有更包容的观众,和更多的可能性。 美术馆作为一种场域,影响着与观众们的互动模式。 44:04-49:16 除了《小珂》和《情书》,还有什么结合舞台艺术和美术馆场域的作品? 戏剧和文学,用戏剧的形式走进文学。 49:17-Ending 去线下,艺术的意义,在于把大家连结起来。 【本期音乐】 Dancing Is What to Do - Ray-X Op. 20: Act 2 - No. 13. Danses des cygnes: V. Pas d'action. Andante – Allegro - Swan Lake 【本期票根】 讲述人生故事的舞蹈作品:《小珂》 作品本身就是乌托邦的:《Gala》 在余德耀美术馆表演的作品:《情书》 用戏剧形式走进文学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仲夏夜之梦》 【本期主创】 唐小友,非专业展览演出十级爱好者 大卫,资深音乐剧爱好者 文字制作:乔井岩 视觉形象:小伙伴 【撕票俱乐部】 秉持着“花过的钱没白搭,撕过的票都算数”的原则,一起分享我们各自看展、看演出的感受。 既是分享,也能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