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536期《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长的原因》

丽虹之声第536期《孩子自私?大多是家长的原因》

2017-03-27    16'34''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1208 18

介绍:
相信所有家长都希望 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体贴暖心、慷慨大方。 只是日常中,我们常看到的孩子是这样的: ●买了好吃的东西,孩子自顾自地拿着吃,从未想过身边的父母; ●哪怕自己不喜欢的玩具也从不允许他人碰; ●吃东西时要把最大的、最好的抢到自己手中,不喜欢吃的,扔掉也不分享…… 很多父母感叹:我们对孩子如此无私,为什么孩子却越变越自私呢? 前段时间,在同一天收到两条留言: 一位妈妈留言: 昨天发生了一件小事, 只是这件小事却让我如此不安和难过。 我的女儿六岁,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 爷爷奶奶很宠爱孩子,也带得用心, 我和孩子爸都挺放心的。 昨天早上爷爷一大早买了面包回来,各种口味, 一大袋的,一家人吃足够了, 只是女儿在爷爷回来时立马把面包都放在一个角落, 表示这些都是她自己的,别人不可以吃, 包括爷爷都不能吃,让我们都吃白馒头。 其实,我们也不是说一定要吃这个面包, 孩子爱吃,我们也高兴,只是她这样的表现, 我真的很难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 另一位妈妈留言: 我是一个即将生二胎的妈妈, 我的第二个孩子还有一个月就出生了, 只是我最近很苦恼, 我的大女儿12岁,从知道自己要做姐姐开始, 就对我们和肚子里的妹妹(或弟弟)很仇视, 也无心上学了,甚至还离家出走过。 我们与她沟通过多次,一直不断告诉她, 我们依然爱她,只是她始终觉得我们不爱她了, 总是闷闷不乐并且乱发脾气。 我觉得这个女儿像是要被毁掉的感觉,该怎么办啊? 以上两条留言有无共通? 从字面讲述来看好像没有,但从孩子的行为看,是有共通的。 两位妈妈所讲的孩子,似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会为别人着想,说得直接点,两孩子都有自私的倾向。  02 经过交谈, 我发现两小孩的成长过程真是惊人的相似, 都是家人手心里的宝,全家人几乎都围着孩子转, 且都喜欢给孩子开小灶。 第一位妈妈说, 因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人,孩子的出生,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惊喜和安慰。 在老人眼里, 孩子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如同天使般美好和珍贵。 有了孙女后,他们不再觉得生活了无乐趣, 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两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逗得孩子欢心。 套用张爱玲的名言, 大概可以这样形容两老人与孩子的关系: 自从有了孙女,他们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他们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两个老人本是非常节俭之人, 但为了孩子, 一百块一小盒的樱桃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给孩子买了, 即使他们从没吃过樱桃,也舍不得拿一颗来尝, 看着孩子吃得欢,老人也会满心欢喜。 另外,孩子平时餐桌上的饭菜两位老人也颇花心思, 单独制作,只做一人量,只够孩子吃, 孩子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 第二位妈妈说, 因老公的收入比较不错,所以她就当了全职妈妈, 之前二胎政策未放开, 他们都以为这辈子只能有女儿一个孩子, 于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呵护和教育着, 对孩子真是“有求必应”,甚至是“无求先应”。 因为妈妈不用工作, 于是每天就想着法子给孩子研究吃的、喝的, 即使孩子已经上小学了, 依然是每天特意为孩子做一两道菜, 而这一两道菜是专给孩子吃的, 她和孩子爸是不会碰的,哪怕这个菜他们俩也爱吃, 但就是舍不得吃,怕吃了孩子就不够吃。 有时爸爸夹了点,妈妈都能轻声责怪: “这么大的人了,还吃孩子的东西。” “吃”一直是父母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从孩子刚出生时让人战战兢兢的哺乳期, 到孩子两三岁时几条街追赶式的可笑喂养期, 到孩子六七岁时让人忧心忡忡的挑食期, 再到孩子十岁后担心他营养不足的发育期…… “吃”不仅是家长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 更是孩子心中衡量爱与关注的试金石。 所以,如何给孩子吃东西, 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 一个孩子能否学会爱和感恩,往往是通过“吃”学到的。  03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无拘无束, 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 他们无法分辨这世界的简单或复杂, 更无法分辨自己行为的对或错。 当家长以他为中心,只关心孩子爱吃什么、要吃什么, 只知道给予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 在这个家庭里唯他独尊, 什么好东西理所当然是先给他, 只有他不要的,或厌倦了的,才能给别人, “分享”“礼让”是什么玩意? 所以留言1中的面包事件会发生并不奇怪, 如家长不重视,不纠正, 以后更狗血更让人绝望的事情还可能会层出不穷。 因为在孩子眼里: 你们全是为我服务的,面包我全吃,不是应该的吗? 你们不是就应该吃点白馒头吗? 难道,你们也会爱吃面包,你们是大人呢…… 而留言2中孩子的行为就更容易理解了, 父母十多年的专宠行为, 导致孩子的意识里从来就没有 “分享”和“体谅”的概念。 在孩子眼里,父母只能爱她一个孩子, 无法接受另一个孩子降临并平分只属于她的“爱”; 曾经连爸爸都不敢拿去吃的“东西”, 马上要给“弟弟\妹妹”吃了, 孩子想不明白,也理解不了。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 所有明目张胆的区别对待 和四五岁后还要坚持开小灶的宠溺, 都对孩子有着深重的伤害。 因为这些行为间接助长了孩子的匮乏感和自私欲, 让孩子失去了分享能力和谦让意识, 这两个案例就是活生生的失败养育呈现。 我们总结下,如案例中这般专宠式养育孩子, 会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1.以怨报德型人才。 2.目无尊长型人才。 3.自私自利型人才。 4.吝啬小器型人才。 我们想象下,以上四类“人才”长大成人后, 只懂索取,只懂坐享其成, 不懂分享,不懂付出,不懂慷慨, 他的人生能否收获到“温暖”? 能否收获到阳光和鲜花呢?  04 是的,我们如此爱孩子, 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更别说是区区的食物了, 所有好吃的珍贵的都给孩子又如何? 只是,你的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穿, 换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否思考过,反省过? 有教育心理专家说, 父母可以无私,但不可以让孩子自私, 但往往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自私的孩子。 在育儿生涯中, 最感动最美妙的时刻,应该是当有新鲜新奇的东西时, 自己的孩子率先想到养育自己的亲人, 用稚嫩的声音说: 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这个是给你的。 微信朋友圈里最暖心的分享, 不是父母晒出自己给孩子买了什么稀奇的东西, 而是那位幼小的孩子懂得把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留着, 要亲手给自己的亲人,这些亲人, 也许是父母,也许是兄弟姐妹,也许是爷爷奶奶, 但无论是谁,只要孩子懂了这些, 我们要为这个孩子鼓掌,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鼓掌。  那么,那些招人疼,懂分享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呢? 1. 家长不需给孩子“开小灶” 孩子三岁左右牙就能全部长齐, 这个时候开始就应该是家里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 不需给孩子单独做饭菜,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仅是家里的一分子, 不是多特殊、多娇贵的人。父母爱你,你也需要爱父母。 (不用担心肉太大块,孩子咬不动, 只有让孩子独立进食,他的咀嚼能力才能提升, 胃口也能跟着提上,很多妈妈总说孩子挑食, 不爱吃这个,不爱吃那个, 大都是因为咀嚼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2.有好吃的,全家一起吃 很多父母都有这个通病, 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只给孩子吃。 总是强调说:“妈妈(爸爸)不吃,你吃吧。” 其实,如果东西较珍贵,量也少,家长可以少吃, 但真没必要让孩子以为让着他是理所应当的。 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应引导孩子先让给老人, 让孩子明白尊重及分享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其实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试吃一些新奇食物,真的是一种幸福。 3.一家人上街购物时,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 不要总是孩子优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比如,购物前不妨这样和孩子说: “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衣服,然后再去给你挑鞋子,好吗?” 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 让他从中体会到乐趣,而不要每次都先选孩子需要的东西。 4.当孩子有“分享”行为时,应及时鼓励和表扬 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 当他们有分享行为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和赞许, 使他们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这样能够强化孩子乐于分享的正面行为。 5.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 简单的说教可能起不到大作用, 孩子可能并不理解分享是什么意思。 家长可以通过亲子阅读、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 让小朋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问题, 体会、经历别人的情感, 知道自私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如,绘本《石头汤》就是一本教育孩子分享的好书, 推荐4~6岁的父母一定要读给孩子听。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 发展孩子分享、合作能力, 对培养孩子了解他人情感, 帮助孩子获得“乐于分享”的个性品质, 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至关重要。 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给孩子感受无条件获取一切的特权, 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自我为中心”“不懂体恤”等日后影响交际的行为问题。 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和“大度”, 是为孩子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铺垫, 也是孩子以后行走社会的立世之本。 一个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是懂了感恩, 长大后,定会懂得付出爱付出温暖, 他的人生也必然会充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