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瓦尔登湖》: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书评《瓦尔登湖》: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2017-09-05    09'35''

主播: 缨语频道

32 1

介绍:
《瓦尔登湖》: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2017-05-08 三麦 蜗牛壳里的梦想家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时的经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经济”,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这一部分里,梭罗从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必要的生活成本,生活维持在自给自足。第二部分讲述他在瓦尔登湖畔时的生活起居,其中大量篇幅描述瓦尔登湖以及四周森林四季不同的景色,同时不忘把第一部分的观点贯穿其中。 梭罗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不消耗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上,身体就不用需要更多的食物,反之,我们努力工作使得身体需要更多的必需品,而为了赚取生活所需,又必须努力工作,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而在瓦尔登湖畔,梭罗亲手建造房屋,开垦周围的荒地耕种粮食,满足自己所需,不需要红酒黄油等“高级食物”,也无需为了这些食物付出更多的努力。 犬儒学派提倡人们维持生存必需即可,梭罗也是如此,他认为人们应该把所有生活负累全部抛掉,只维持生活的必需品。而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自己并不必须的物质在工作,为了所谓“更好的生活”,变为工作的奴隶。 在读这本书期间,正巧是巴黎时装周,电视和微博里都在关注时装周的盛况,各大奢饰品牌的动向,以及著名设计师的新作发布等。这种现实生活的缤纷和书中描述的简朴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作者在书里提到,衣服就如人的第二层皮肤,唯一的作用就是保暖,对于衣服款式的追求毫无意义。不知道那些设计师们和爱好华衣美食的人们看到这句话作何感受。 《瓦尔登湖》写于17世纪,许多观点在当时就不被接受,如今看来更显荒谬。我们生活的时代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处于一种矛盾当中,对于书中的观点虽然赞同,但身体力行却不容易,就单纯的物质方面已经难以执行了,譬如作者认为人们不该把钱花在建房和租房上,家具的数量也应该维持在如果远行全都可以带在身上为准。可是我们无法像他一样自己建造房屋,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在作者看来却毫无必要的各种生活用品。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与鸟兽为邻,每日简单劳作后,或在森林散步,或划船在湖上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享受这样“虚度”光阴,让他有机会观赏到了瓦尔登湖的四时美景,这也正是他理想的生活。 而我们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努力学习找个好工作,努力赚钱,换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以及在同伴看来更耀眼的生活,然后为儿女拼一个好的将来。这样的信条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我们没有时间“虚度”一刻光阴,看花草生长,看日出日落,在城市里生活,我们已经远离大自然很久了。在乡村生活,田间劳作的辛苦也让人们对上天的恩赐视而不见。 《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曾提到,存在之虚无是当今世界共同的神经官能症,这是物质发展速度和精神建设速度的强烈不对称造成的结果。许多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迷失了自己,一味地随波逐流,却没有正确的观念指引我们找到精神依托和生活意义,我们只能跟随着大众的标准来生活。 我觉得《瓦尔登湖》最大的意义不是让我们像梭罗一样,把自己过成苦行僧,毕竟这不现实,放下书,我们还得继续为了“更好的生活”拼搏。但它能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有多少人正在用别人的标准过着自己的人生?书中有一句话: The life which men praise and regard as successful is but one kind. Why should we exaggerate any one kind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s?(人们赞美的和所谓的成功生活,不过是生活的一种,为什么我们要夸大这一种而贬低另一种呢?)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不思进取”的生活,那不是社会的倒退,而是精神的进步。 书的封底写着,本书被列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这句评价实至名归。我为别人推荐的书单里也总会包括《瓦尔登湖》。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跟大家共勉:For a similar reason, we are all poor in respect to a thousand savage comforts, though surrounded by luxuries. (由于相似的原因,我们全都是贫穷的,虽然被奢侈品包围,却不如野蛮人所有的一千种安逸。) 欢迎关注蜗牛壳里的梦想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