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堂主读

二十五章,堂主读

2016-03-23    01'07''

主播: 元元读书讲故事

206 5

介绍: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jì)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dài),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下注释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版本一:人亦大】 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 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版本二:王亦大】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2。寂3兮寥4兮,独立5而不改6,周行7而不殆8,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9曰“道”,强10为之11名曰12大。大曰逝13,逝曰远14,远曰反15。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16中有四大, 而王17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1.混成:本原自成。 2.生:自生自在。 3.寂:寂静、宁静。 4.寥:虚廖、虚漫。 5.独立:独自本立。 6.不改:不改不变。 7.周行:大逝远反不休止的运行。 8.不殆:不损坏、不变异。 9.字之:立字为名。 10.强:施与。 11.为之:作用。 12.曰:本是称说,但此处有“生成称其”的实意。 13.逝:流逝、逝去,欲习向以逝远视为生,其实是离命。 14.远:远离道德。 15.反:极之无路,欲的尽处只有反,既返朴重归真。 16.域:此为欲界的总称。 17.王:君王,“國”中之“或”为之不安,“国”中之“玉”为之王有道而玉明,思归孔府至字倒写,玉字点飞,鬼字去鬼点子,師字亦少点。   【今译】 有一本体物混自原成,先于天地而存在。静宁虚漫,独立存在而恒常不改变,循环运行不停不止而不坏不损,可以称为天下万物的生发根本体。我不知它的称名,就以字标名曰“道”,再勉强其作用名之叫大。大者必逝流,流逝必自远,远离必自反。因此从道以次排开,道大、天大、地大、人中王大。三界中有四大,而君王居于其中第一作用于天下的大。只有人王有道法于地德厚载,再同地法于天清明公正,再同天法于道清静无为,再同道法于一切自自然然。 【要旨参解】 一、道先天地、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天下万物的本体。 二、是老子见证了道、名称了道。 三、道大而逝出、流逝而离远、远极而必返转进入回归。 四、域中四大君王作为居其反的第一决定天下取向作用,君王有道则天清地宁人和,君王无道则天怒地愤人不轨。 五、由王有道法地宁隐厚载、逐天清公明、道法自然而归不生不灭的本体恒长久远。 六、律中有律,行为取向必须应合大律,以逆反而必反,否则大道无情必遭律灭。 【续解】 一、大道周行至极反之节,是超常规习惯方向之变。所以此节思反是普天下的关键之要,而且势必灾难病疫集中演证欲的极象。 二、欲猖必反,大律无情,唯道可知可明此节的理法、律则、取向。大逝远反是极反律,律中有极反,极反中有周期律,周期中有频幅、前沿、后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