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的这一刻,我们来读阿春吧by主播Julie

一生中的这一刻,我们来读阿春吧by主播Julie

2015-12-07    20'26''

主播: 读书有疑

2336 69

介绍:
文:文珍 第一次认识阿春是因为同事。他在网上的名字叫毕羽,真名如果大家真的很想很想知道的话,去买《一生中的某一刻》并且翻开来读就知道了(第一句话就卖书真的好吗) ! 情况是这样的。毕羽同学偶然买了我在豆瓣阅读的一篇文章《普通青年宋笑在大雨天决定去死》(或者是我主动送给他的?),不管途径如何,总之他是到手以后很久很久都没有读,然后突然有一天在QQ上敲我:我有个友邻突然向我推荐普通青年了,我终于读了,很喜欢!立刻买了好几份送给朋友! 我一时之间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我压根就没指望身边的人成为理想读者——关系太近了缺少神秘感了呀。好在有个陌生人又和他逆向安利,他才终于重新发现,并开始阅读。 这个陌生人,就是阿春。 我先是假装不满地说:你现在才看啊。又说:噢,我看到这个阿春评价普通青年了。打了五颗星,说“啊,热泪盈眶”,还正在想这人是谁。原来是你的友邻!同事还不如友邻! 他没理会我的玩笑,正色向我介绍:阿春是写得很好的一个豆瓣友邻,相互关注了很久,以前也没觉得有什么,也是突然读到一篇《我们俩》,浑身发凉,觉得写得太好了。然后就把她所有东西都找来读,越读越觉得好。 毕羽同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但买了好几份我的电子书分送给朋友以示支持(其实明明可以管我要文档的),而且还生怕我不读阿春,把她文章的链接一篇篇发给我:你读读这篇……这就是《我和她》……还有《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 就这样,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来读阿春。才刚读完三篇,我就立刻给他发消息:她真的很好。我觉得可以做她的书! 他回了个笑脸:嘿嘿,我已经准备和她签合同了。 你们猜我那一刻复杂的心情是什么?作为一个作者,我觉得被这样一个优秀的同行称赞很高兴;作为同事朋友,我又很感谢毕羽同学介绍这么好的姑娘给我认识。作为一个编辑,我则不得不感到了深深的妒忌!总之,在这样的五味杂陈之中,我发了好一会呆才回了一个:噢,真不错!应该好好做! 这就是我知道阿春的那个下午。我记得好像是一个小风轻轻的春夏之交的午后,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我那个坐了七年的办公室里,打开阿春的豆瓣主页之后,就开始一篇一篇停不下来地读……在知道已经无法成为她的编辑之后,轻松而没有任何想法地,单纯因为阅读的喜悦,而读完了我在网上能找到的所有她的作品。 再抬头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夏天天黑得有多晚,大家都知道。 又过了两天,我看到我的《气味之城》的条目下面又出现一个评价。阿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当代女作家。 这评价当然很高。但是我高兴的,不是这个明显过分主观的评价本身,而是因为这个评价是阿春给我的。被她盛赞,我觉得很光荣。 后来毕羽同学继续经营皮条客的业务,我和阿春互相加了QQ,断断续续地开始聊天。她告诉我她的故事,我也告诉她我的。我们都破除了之前对彼此的不实想象,又了解了一些文字之外的其余。她一直对我很好,盲目喜欢我任何乱七八糟的字;而我一直在翘首以盼她这本书出来,当然也许不会比她和毕羽更焦急,但是也至少是前三甲之一。 她喜欢我的《我有一个小学女同学》,一推再推。还把自己的《我和她》的链接放在后面让我去看,其实那篇我早就看过了。我忘记当时有没有告诉她——如果没有,就在这里说吧,很酷地只说一次——我看那篇的时候也哭了。我只是没有像她一样热情坦诚地把所有阅读感受都告诉对方。 我只是一直在暗地里读阿春。并且也在可能的任何地方推荐她的文字。同样作为写字的,我知道阿春这样的文字是多么地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只有一颗足够单纯美好又足够丰富敏感的心,才能够写出这样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无穷的文字。她让人落泪,从来都不是因为煽情,而是因为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某种痛感、某种深刻和某种无可言喻的真实。是的,她的文字真实。因为她也是和我一样,靠文字来自救的人。 就像密林里野兽依靠气味寻找同类。我们素未谋面却凭借对文字的直觉在阅读丛林中彼此相认。 我真的等了很久很久这本书。我甚至在出版之前,就自己跑去美编室看这本书的封面,每次看到毕羽还忍不住询问这本书的进度,书印出来,又差不多是最早拿到这本书的几个人之一——甚至比阿春还要早,因此得以作为第一个读者激动地在QQ上告诉她:书印得很好看!插画印得美极了!封面也特别文艺! 对了,忘了说阿春的画。她是中央美院科班出身,擅长用水彩或者其他颜料画各种美丽纤细的植物。她喜欢用红色,各种系列深深浅浅的红,桃红,粉红,大红,玫红,橘红,配以明明暗暗的褐与绿。枝枝叶叶关情,花花朵朵蔓蔓,像一个女孩子茫然而奄然的心事。她的画和她的文字一起讲了同一个美好诚恳的故事,讲一个好人如何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却又尽量勇敢地站立在这个凶险万状的世界上。 因为她足够真而且不设防,因此生活这件事会显得比别人要困难一些;又因为她足够好却又不世俗,因此生活这件事对于她也显得比别人更美一点。 大概就是这样。 我还知道阿春在厦门开了一家冰淇淋店(或者苦艾酒吧?),叫“晴天见”,很有名,印在各种厦门手绘地图上,可惜我上次去厦门的时候,正好阿春来北京,因此错过了,没有找到这家店……但是光看书也就够了。书里面的差不多前二分之一文字,都在讲述她开店之后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她开店之前在北京学画的缓慢生涯。好灵魂总是会邂逅好灵魂,她的那在尘世里遇到的好朋友当然也都是些有趣得不得了的人,好多人也开店,画画,弹琴,写诗,写文章,相信自己拥有才华并且一直努力着……他们和阿春一起,雨天不见晴天见,快乐单纯地爱着冰淇淋,不管店搬到什么地方都蜂拥而至地借用厕所,因为对文字的看法不同彼此孩子气地骄傲着,又一起研究各种普通的事物最好吃的时刻……他们和阿春一样可爱,神出鬼没在她的生活里,分享并滋养她梦一样懒散的时光。更多时候,他们也为爱认真地苦痛着。也都是些温柔而善于去爱的人,像她画画老用红色一样,他们心里也藏着一把小小的火,又湿漉漉地浸透了眼泪,哔剥哔剥地在这个世界燃烧着,燃不成熊熊大火,也足够温暖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一小方天地。 他们当然很好。更好的是认识了阿春这样一个朋友,能把自己的形象留下来,封存在妙趣横生的文字里。 这一部分的阿春即使偶尔感伤,偶尔躲起来“大哭一场”,也是快乐的。 但是接着看下去,我就发现了藏得更深更深的阿春……她写她的哥哥,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各种家人之间复杂难言的关系,在她的笔下写得那样真切,那样可感……又那么疼痛难当,让人无法不想起自己惨绿艰难的少年。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要去南方。在飞机上看完了最后一部分。刚开始还在微笑,后来突然就哭了。一个人躲起来在座椅上偷偷抹眼泪,邻座的大叔不时莫名其妙地看我一眼,但我没办法停下来。 后面三分之一的阿春,是她的来路,也是她的前生。不了解写“家里人”、“爸爸”、“哥哥”时的阿春有多哀矜,不会明白认真地研究“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的阿春有多温柔。这次掉眼泪我同样也没有告诉阿春,虽然我回来之后表扬她写得很好,很喜欢这一部分。她没立刻回答我,后来才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不知该怎么接话……她还说,她都不敢把这本书给她哥哥看,那个在她笔下“从来都和她不亲密”的哥哥。我说,你该给他看。因为你其实很爱他,我都看出来了,我不相信他看不出来。 写这篇书评的这一天,正好微信朋友圈推出了这么一句话: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我和阿春大概已经认识几百天了,所有的夸奖,都不是在聊天行为中完成的。有时候我会看到她在什么地方推荐我的文章夸了一嘴,有的时候我又会在她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使劲向人推荐她的书。但是聊天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信息的延误而晚回对方的信息,或者干脆就因为工作忙没时间聊天;又或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好意思当面表扬对方,或者听到对方的表扬呆在原地不知如何回应……好在我们都是写字的人。好在总有一种稳定长久的方式,让我们不会彼此错过彼此的惺惺相惜气味相投。这就是我这篇书评写得如此冗长、并且不像评论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人和人的关系如此近又如此远,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互相安慰或伤害。但是最迷人的也许也正在于这种不确定性。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看完一本好书,会让自己得到什么,一个真正的朋友,还是一个辽阔的世界。 所以,太多的我就不剧透了。 谢谢阿春,当然也谢谢毕羽的努力(这位敬业的同学最后一次出镜!再次重申一遍,想知道他的真名好投稿或者想和我一样被阿春文字治愈的,就去买书,赶紧的!点开京东或者卓越或者当当,就可以知道!还有一大堆好看得让你死去活来的明信片相赠!) 谢谢你俩,让我在一生在飞机上的某一刻,读到这本美极了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