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先生1998-2015各类角色研究综述(七)》微博作者:雪兔靳原创

《靳东先生1998-2015各类角色研究综述(七)》微博作者:雪兔靳原创

2015-12-14    16'22''

主播: 好风佳月

293 38

介绍:
雪兔靳 靳东先生1998-2015各类角色研究综述(七) 2015-11-23 17:58   (七)2012年《箭在弦上》之荣石与《温州一家人》之黄志雄   2012这一年,先生最重要的作品无疑就是这两部了。这两部一定要放在一起探讨,因为这部戏本身就是先生跨组同时完成的。   我个人认为,先生的艺术生涯行进到2012这个年头,已经进入了第一个小高峰。这个时候的先生表演体系和理念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他掌控角色的全局意识和独立意识已经呼之欲出,那种小打小闹的玩意儿已经根本承载不起先生的艺术思想和造诣了。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可惜的是,这个东风真是等了好久。   不过这一年先生的运气虽不算太好,倒也不至于太坏。先说《箭在弦上》这部被甭管业内业外无数人吐槽的“抗日神剧”。我突然想起了在靳东粉丝群体里发现的一件极有意思的事儿——虽然《箭在弦上》被吐槽得最凶,但荣石几乎是仅次于明楼的一个人气角色。哦对了,今年十一我回家,正是《伪装者》热播的时候,我的母上大人已经领先于我早就把剧刷完了,她那时候已经开始刷靳东其他的作品,而她刷的第一部就是《箭在弦上》。她当时一边刷还一边指给我看说,“你看在这里他好年轻好帅,根本看不出来和明楼是同一个人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要知道我母上大人是个看剧眼光极其精准毒辣又挑剔的人,基本上我从小到大喜欢看的国产剧,最初都是她老人家推荐给我的,她的审美时尚永远走在我前头。就这样一个挑剔的人,看《箭在弦上》时居然能对这神剧的魔幻之处视而不见一字不提,专注地花痴荣大少爷,这在我母上人生中还真是头一回出现。   说这些题外话其实也是为了说明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剧是神剧,角色是经典角色。   荣石无疑是先生塑造的所有角色中,花费心血最多的一个。大家看剧时一定会有一个很清楚的感觉,那就是明明这剧的走向一直非常魔幻和操蛋,为什么一到了荣石这里,剧情突然就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人物不再是飘在天上,而是实实在在踩在地上接了地气儿?我可以非常骄傲地、掷地有声地说,这是先生做到的。   由于他的“轴”,由于他的固执,由于他的霸气和骄傲,也由于他无可取代的位置,娱乐圈的弯弯绕绕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在他这里,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导演和编剧给了他改动剧本的自由。在他的这条线上,他加了七十多场荣石的戏,修改了无数自己和对手演员的台本,基本理清了自己的逻辑线,最后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人”。   他无疑是对剧本不满的,他提出过自己的质疑,说要是一个人背着一篓子箭能干掉日军一个小分队,那抗战哪里还用打八年?但是我前面谈蔺晨的时候就谈过先生的性格,重诺。山东爷们儿说过的话,一口唾沫一个钉,答应下来的事儿,哪怕有再多的苦衷都要完成,而且要好好完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自己接的戏,流着泪也要演完。既然演已经成了既定事实,那么他唯一还能挣扎的就是,怎么演。按照魔幻剧本是演不了他现实主义手法的戏的,所以他才要誓死力争改剧本。其实荣石是先生的角色中最让我敬佩的一个,因为他是在所有的不利因素都达到了极致的情况下,先生用最顽强的意志杀出的一条血路。我说在这一年里,他掌控角色的全局意识和独立意识已经出现了,这不是从天而降的,这是这些现实条件逼出来的。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老师总会问我们一个问题,将来想要做什么。那时候我们人人都能用嘹亮的嗓音回答:“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画家”“我要当钢琴家!”可是长大以后,还有几个人记得小时候的梦想?梦想人人都有,但是百分之八十甚至九十的人在进入社会以后,基本上就放弃了从前的坚持。因为社会不需要棱角,社会需要的是百分之九十没有差别的人,需要的是大家整齐划一,没有不和谐音符。   但是总有那最后的百分之十,他们还在为曾经坚信的东西而坚持着。其实我们到最后会发现,真正站在这个社会顶层的,真正还在推动这个社会往更高处走的,往往就是这最后的百分之十。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没有人家勇敢。   先生正是这种有着坚持的人。侯鸿亮先生曾调侃他说,你拍个雷剧还这么认真干什么。看到荣石的时候,我想那就是先生给出的回答。司马迁的《史记》中曾记载过一则“季札还剑”的故事,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我承诺过你的礼物,不因你的生死而改变我的承诺。我心已许,岂能因你之死而背弃我心?诚意不是仅仅是对别人的,诚意是对自己的心。儒家有一个观点,叫做“慎独”,独行而慎,重要的不是外在条件如何,不是有没有人在看,而是在自我内心的修养与安宁。能做到这一点的是什么人?是国士。   先生有国士之风。   为什么费尽心血去多创作七十多场戏?为什么在整部剧的基调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还要去改变自己?为什么在这样浮躁的环境里还能一幕一幕把自己所能发挥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发挥到极致?为什么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值得坚持的时候还要坚持?   因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是金子总要发光。荣石能被那么多人喜爱,我想这就是上天对先生最好的回报。很多年以后,我想可能好多人甚至都想不起这部剧的名字,记不起这部剧的情节,但是只要看过的人,恐怕没有谁能忘记那个一见到心爱的人就口吃结巴、表个白还要写小抄、面对日本人能脸上面不改色脚下勾着炸弹、面对亲人却能在坟头上哭成一个泪人的荣大少爷,那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鲜衣怒马锦帽貂裘的好男儿。 荣石和志雄是同时完成的作品,其实我真的很心疼这一时期的先生。先生这种体验派的表演方式,整个人是融在角色里的。无论是荣石也好志雄也好,到后期都是绝对的虐身虐心。这两部戏居然还是同时演的,不敢想当时先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说到志雄,我首先要完成第一部分就提出但还没完成的话题。当时我说先生的眼睛很美,除了双得极其标准的双眼皮和又密又长的睫毛以外,他的眼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志雄这里突出到极致。  看出来了吗?漆黑,明亮。   亚洲人的眼睛瞳仁通常是浅黄色浅棕色的,基本没有纯黑的瞳仁。先生的眼睛其实也不是纯黑色,但是他的瞳仁颜色很深,是非常接近纯黑色的深棕色。在有较好的阳光直射时,他的眼睛看得出来是棕色的,这时候会显得温暖柔和;但是一旦在采光条件不好的时候,越是黯淡的周边环境,越显得他的眼睛是纯黑色的。越偏黑色,越见明亮,越显深邃。   先生的眼睛绝对是神的恩赐,是造物主给的礼物,这是他天然的优势。令人欣慰的是,他非常善于发挥这个优势。早在他刚出道出演《秋雨》的时候,吴宇森导演就给过他精当的评价,说他是会用眼睛演戏的人。他的这双眼睛,是他最珍贵的法宝。这一点,在志雄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看志雄,什么都不用看,就牢牢盯着他的眼睛,你就能知道他的生命在如何流淌行进。初见志雄时,他的眼睛神采奕奕,而且里面的光彩非常柔和,柔和而有勃勃生机;进入沙漠战场之后,再看到志雄,也就是上面我放的那两张图,整个人脸庞可谓风尘憔悴,唯有一双黑亮的眼睛闪动着非常强烈的光辉,但那种光辉已经不再是最初那种柔和、有生机的光,而是类似于被困住的野兽眺望笼子或屠宰场外的天空时那种激切、痛苦、带着戾气的求生欲的光;志雄服安眠药自尽未遂被抢救过来后,那向抢救室外投去的那一瞥,眼睛里分明已经全然没有生命的光彩了,那双眼睛寂静得叫人害怕,你只需看看那眼神,你就知道这个人的心已经死了;最后,在修道院里志雄留给大家的最后一个眼神,是没有痛苦的,很平静,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志雄是《温州一家人》里一个戏份极少的配角,他甚至都没有几句台词,在战场归来患上PTSD之后,他寡言少语,台词就更少了。那么先生是靠什么完成这个角色并凭借这个角色拿下的亚洲彩虹奖呢?就是靠眼神。   之前有一个网友留言说,一个好演员,你给他一句台词,他给你一个世界。我觉得先生甚至超越了这个境界。你不给他台词,他也能将角色诠释到极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传心声。先生的眼睛之所以能传神,不提那些先天优势,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把心揉进角色里去了。灵和魂魄,伤和眼泪,全部融进了那个角色的世界,他在用最真实的方式向我们传达这个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别离,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动?   记得先生曾在访谈中说,演黄志雄的时候,曾有一幕志雄站在窗口喝酒,他在那一刻突然恍惚了,几乎想要从窗口一跃而下。黄志雄的悲哀黄志雄的绝望,黄志雄对生命的恐惧与厌弃,其实已经附加在先生身上了,他那一瞬间的恍惚,几乎断送他的性命,可见先生入戏有多深。我又想到了《霸王别姬》里袁世卿送给程蝶衣“人戏不分”“虞姬再世”的考语,而段小楼则说,“蝶衣啊蝶衣,你是不疯魔,不成活!”而我们先生对戏剧的痴和执,其实也到了叫我心惊心痛的地步。   人都是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甭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甭管剧本好与坏,甭管外界条件和舆论是怎么样,先生把每一个角色踏踏实实拿稳了,踩实了,演活了,他成全了这个角色,这个角色也就成全了他。   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