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8:不要拼自己一己之力治好他人的抑郁

Vol 38:不要拼自己一己之力治好他人的抑郁

2021-10-10    60'01''

主播: 未来预想图

332 0

介绍:
你知道吗,精神疾病有1/7的终生患病率。精神疾病离我们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远。但是,它又太多次被污名化了。产生症状的人难以跨出寻求帮助这一步,希望帮助朋友的人却又常常不知如何插手。 在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天,未来预想图推出一份线上版《心理健康亲友互助手册》,希望能够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心理健康手边指南。 同时,我们也邀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的住院医师姚灏医生,和大家聊一聊心理健康这个话题。 | 你可以在本期节目听到 | 01:14 精神科医生都在做什么 06:55 什么时候需要找精神科医生,什么时候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 16:37 ***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19:25 精神疾病有1/7的终生患病率 22:08 如何自我觉察抑郁表现 27:15 不要拼自己一己之力治好他人的抑郁 28:42 心理情绪波动与抑郁之间的界限 38:23 舆论是不是将“社恐“娱乐化了? 40:04 三浦春马自杀时,那些报道守则,媒体“一个都没做到” 49:27 媒体需要认识到灾难的心理影响,以及自己的角色 51:27 自杀遗书扩散——满足所有“疯传”要素的糟糕表现 | 延伸阅读 | 《心理健康亲友互助手册》 你的朋友很难过,但给他发小动物和火锅不会好;有时候对朋友说“你一定会好起来”,也是一种压力。比起说教、展示快乐,朋友更需要你的陪伴和倾听。未来预想图推出这本亲友互助手册,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份心理健康手边指南。 《三浦春马去世后,有医生发了一条 Twitter》 世界卫生组织曾推出过一个《预防自杀:供媒体工作者参考》的指南,里面提到了“六要六不要”的原则,比如:不要在显著位置报道自杀,不要使用煽情或者将自杀正常化的语言,不要将自杀描述为个体面对问题时一种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不要详细描述自杀所使用的方法,不要提供关于自杀地点/位置的详细信息,不要使用耸人听闻的新闻题目,不要使用照片、现场录像或社交媒体的链接等。但实际上,信息传播时常常做不到这些。但别忘记,你能运用你的权利,推动一些微小的改变——比如,针对媒体不谨慎的报道,表达你的态度与判断。 | 节目制作 | 企划|赵慧 邢梦妮 主播/编辑|赵慧 后期 |汤一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