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味》

《老家的年味》

2018-01-14    09'42''

主播: 月亮🐲

32 2

介绍:
老家的年味 张桂婷 在我的老家,进入腊月,年味就开始一天比一天地浓烈起来了。洒扫庭厨,置办年货,蒸糕煮肉,裁剪新衣,书写红红的春联,张贴鲜艳的年画……那浓浓的充满着无比喜悦无比温馨的年味写在乡人的脸上,弥漫于乡村的上空,渗透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那时过年,乡亲们的生活比较清苦,平时的饭菜都是白菜萝卜咸菜。只有过年,家家户户磨上白面才能蒸上一些白面馒头,白菜、萝卜馅包子,红红黄黄的年糕,年三十和初一才能吃上带肉的菜和饺子。小孩子们也在此时才能穿上大人们通过灵巧的双手,用哥哥姐姐穿小的衣服改制而成的新衣服,压岁钱更是奢想。 过了腊八,熙熙攘攘的年集上,开始沸腾起来,人们都采购年货,女孩子买纸花,男孩子买鞭炮,大人们买点肉,买几条咸鱼,买几斤藕和调料,再请上一尊灶火爷,为过年做好准备。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杀猪宰羊,做豆腐扫房。七天时间,转眼即到,但在我小时候的感觉上,这七天时间好像比七年时间都漫长,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开始掰着指头做减法。腊月二十三是农家人的小年,是送灶王爷的日子,叫“祭灶日”。各家各户备好饺子、点心、水果、花糖、瓜子之类供品烧香磕头,嘴里念叨着“灶火爷爷奶奶保佑大人孩子平安”,然后将旧灶火爷烧了,第二天再贴上新的。每年这天,嘴馋的我急等着母亲恭送仪式结束,我就可以吃到甜甜的少量花糖和瓜子,剩余的母亲全都放起来,等年初一和年后招待亲戚朋友。这天也是“扫尘日”,一大清早,母亲指挥我和姐姐把炕上的棉被、棉褥搬到院子里晾晒。然后,母亲戴上帽子,围上围巾,裹得只剩下眼睛和鼻子,将笤帚绑在竹竿顶端,打扫房梁的角角落落,扫去沉积一年的灰尘,然后一件件地擦试桌椅板凳等物品,我和姐姐负责糊窗户、挂年画、帖窗花。一番装点过后,老土屋便满堂生辉。记得那年,我和母亲赶年集买回来的《年年有余》年画,年画贴在堂屋,画上两个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上面写着“年年有余,日日有鱼”,看着心里就高兴。 清扫好屋子,接着蒸制发馒头包子。开蒸的头天晚上,母亲用温水和好面,然后放在锅里等待发酵。第二天,一盆盆发了酵的面,像一朵朵硕大的蘑菇,煞是喜人。母亲高兴地卷起棉衣袖,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分别团揉出一个个俊美的馒头,好似展览馆里别致、精美的工艺品。我和姐姐轮番负责烧锅,双手抱着风箱的把手抽拉,把一捆一捆柴火填进灶膛,火苗吐着红红的火舌在灶膛里跳动,变成袅袅炊烟缭绕在房顶,一股股五谷香味从厨房里冒出来,弥漫在小院里,飘在村子的上空,飘向遥远的田野,年浓浓的气味就有了。 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人一大早就起床忙活,父亲打扫院落,姐姐把水缸担满水,母亲和面,我扒葱剁饺子馅,弟弟妹妹给猪羊鸡狗填上足足的食料,一家人无比喜悦……新桃换旧符,春联贴上门,挂上灯笼,满院子都是红火火一片时,年味就越发被烘托出来了。 一顿年夜饭,男女老少,全家总动员。一大家人围着八仙桌或锅台,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边你擀片我包馅,那边锅水沸腾饺子翻腾,家人说说笑笑,笑逐颜开,什么糟心事此时此刻都被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年夜饭还在进行,外面已是爆竹声声,烟花阵阵。噼噼啪啪,声声入耳;赤橙黄绿间,夜空中五彩缤纷!那一声声清脆的爆竹声仿佛是一声声简单而美好的祝福:“过年啦,过年好啊!”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寓意吉祥的鞭炮声唤醒了寂静的村庄。各家各户打开大门,接受一波波拜年的人流,亲人邻里给长辈们拜年,磕头,作揖,真诚的祝福都包含在恭敬的动作中,它温暖了亲人长辈的心窝,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谊。大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祝福不断,问候不断,宁静的乡村热闹起来了…… 一年年的轮回中,父母一年年地老去,自己一年年地长大。深深怀念那些最有年味、最有人情味的日子。这种感觉,只有在老家过年时才能找得到,如果在外乡,即使有亲情友情相伴,即使再怎么玩得开心吃得舒心,这种老家的年味也是嗅不到的,这种感觉也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