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2021-12-22    05'21''

主播: 祥云❤️

258 5

介绍:
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 冬至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古人在看到“阴极之至”的同时,敏锐地感受到“阳气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所以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漫漫冬日里,因阴阳流转,于是有了一份慰藉和期许。 “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阳气之萌并不如草木之萌那样直观,是偷偷地悄然萌动,所以被描述为“潜萌”。因为“阳气”开始逐渐生长,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铺垫,“故曰冬至为德”,这个节气是在积“德”。 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人最好别折腾,“安身静体”,有人更是“以至日闭关”。各种“工程”也都停了,冬至时“土事无作”,别动土,别做“凿地穿井”之类的事,不要“发天地之藏”。万物都在闭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所以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 似乎冬至时节,人们好好在屋里待着便是一种美德。既是呵护自己,也是爱护“别人”。 自古以来,冬至是一个“大”节气,以隆重程度而言,是“冬至大如年”。说到“冬至大如年”,就不能不说到北京的天坛。因为明清时期“国家级”的祈天活动均在此举办。其中,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天盛典便是在冬至日。冬至祭天,这也是众多朝代最重要的与节气相关的“官俗”。 191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将端午定为夏节,将中秋定为秋节,将冬至定为冬节。也就是说,在一个世纪之前,冬至依然是与春节处于同等规格的节日。不过在我国的澳门,冬至依然是法定的公共假日。 在讲究阴阳的古代中国,冬至的至阴,意味着阳气始生,是一件喜兴事,是一个气运之拐点。所谓“冬至大如年”,既是“官俗”,也是民俗 每逢一个节气,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这个节气吃什么”,冬至更不例外。小雪卧羊、大雪卧猪之后,冬至的吃,注定是丰盛的。“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那就好好吃吧! 北方食饺,南方食粑。冬至如年,糯米做圆。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萝卜,夏至姜。 在寒冷的日子里,亲朋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热热闹闹地吃,一个节气,一个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