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初雪伊始 金城雪花飘飘

今冬初雪伊始 金城雪花飘飘

2016-11-26    05'43''

主播: 遗月雪莲

231 13

介绍:
雪,人世间如此奇妙的事物。雪,短暂而纯洁的一瞬,带着那清寒,悄然飘落,一朵最美的凋零之花;然后保留着那份洁,那份人世间未了的残梦,化作一江春水,如离人的泪,如断肠的愁。 金城灵宝,主播的家乡,真的很美很美!各位有时间来玩哦! 【文化灵宝】 黄帝铸鼎原 此“原”非彼“塬” 黄帝铸鼎原是灵宝市久负盛名的一个旅游景区。但在不同媒介上看到两种不同的叫法:“铸鼎原”与“铸鼎塬”。虽为一字之别,其意却相去甚远。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可见正名为正身扬名成事之本。后来在搜集各种资料,归纳出一个结论:铸鼎原的“原”字,本应为“原”而非“塬”。 铸鼎“原”至少从唐代时开始沿用,但在绝大数的历史记载中都只有“铸鼎原”而不见“铸鼎塬”。在景区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在铭文中有“以治人之性命,乃铸鼎兹原,鼎成上升,得神帝之道,原有为谷之变,铭记铸鼎之神”,“唐兴兹原”等语句。可见,至少在唐代已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以“鼎原”名之。而在诗文中“铸鼎原”与“鼎原”的组成已很常见,杜牧在《春赠怀寄虢州李常待十韵》写到:“地分莲岳秀,草接鼎原芳”;徐凝也不甘落后,在《鼎原》一诗中抒发了“有时风卷鼎湖水,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豪情;而刘沧《过铸鼎原》一诗中,“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唯留古迹寒原在,碧石苍苍空寂寥”刚一笔写出了苍凉感。到了明清,铸鼎原迎来了又一辉煌时期,“鼎原”和“铸鼎原”的用法更为常见。 明代刘咸,崔誉都有《鼎原》诗,刘咸《阌乡怀古》中还出现了“铸鼎原通盘豆渡,校书堂对望思台”的字句,曾任阌乡县令的黄方在《轩鼎烟霞》中也写有“骑龙人去鼎原空“的诗句。其他还有类如《登鼎原阁》《鼎原怀古》《鼎原》《游鼎原》《秋日游鼎原映奎楼》等诗句。 在《阌乡县志》则赫然有“铸鼎原,县东南十里”、“皇帝陵在城东南十里铸鼎原”等记载。在历任县令记载自表功德的文章中,也常见此类字眼。如明代阌乡县令黄方在《鼎原皇帝庙奎阁记》中开篇即写道:“阌乡县治之东南,冈峦一带,若起若伏,逶迤而来者,黄帝铸鼎原也。”清代阌乡县令梁博在《重建铸鼎原奎楼记》开头写道:“县治东南,秀出一峰,为黄帝铸鼎原。”此后的孙叔谦县令也如法炮制。通过以上记载,我们可知“铸鼎原”与“鼎原”由来已久,且一直延续下来,而罕见有“铸鼎塬”的踪迹。 无论意义,还是表现力,“塬”都是被含纳的对象。在《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原”的意义广泛,用处多多。而根据其中的“推其根原;源泉、根本”之意义,无形中即可解为:皇帝在此用青铜铸鼎,是中华民族青铜铸鼎的起源、根源。而且最重要的一条是“原”同“塬”,也就是“原”可以通假、通用“塬”字。而“塬”则相形见拙了,在《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不见其踪影,只在现代词典上有这样一条解释: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铸鼎原就是这样一种地貌。 从这里可以看出,用铸鼎塬并不为错。古语“名不正则言不顺八的下一句是“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正名的重要性了。因而现在的黄帝铸鼎原正本溯源地统一称“铸鼎原”,不再舍本逐末地叫成“铸鼎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