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寒冬里,雪松如何挺拔傲立?

市场寒冬里,雪松如何挺拔傲立?

2016-09-02    07'24''

主播: 野马商学院

547 33

介绍:
有没有永恒产业,可以击穿时代?这个问题在当下中国经济的转型期,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从钻木取火到引入天然气,从出行坐马车到开汽车,从胶卷拍照到数码相机……尽管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改变了社会面貌,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却敢大声地宣称“我才是真正的大BOSS”。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也说过,“顾客购买和认定的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效用,也就是产品和服务为他带来了什么。”正如服装的样式千变万化,但是穿衣的需求却经典永恒。 也许在技术的变革与催化下,并没有永恒的产业,但历史经验已经不止一次证明,旧经济的低迷,往往孕育着新商业的可能。而且,这些新的商业可能,并非横空出世的空中楼阁,也并非脱离传统产业的新经济形态,而是需要整合、协调传统产业链,重构传统产业价值的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谈创新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自1997年进入实业以来,提出了“重构产业价值”的经营哲学。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一批见证者和参与者,张劲为什么会转身进入实业,还将“重构产业价值”当成了自己的生意经? 对于这一疑问,张劲并不避讳,他曾公开谈到——“1997年之前,我们主要的业务都在资本市场,但之后就转到了实业领域”,其原因在于,“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对市场有所敬畏,要懂得‘慎思而知止’;同时,经历了资本市场的火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业的重要性,所有的资本运作要以实业作为基础”。 认识到实业的本源意义后,张劲开始思考做实业的逻辑。 在市场经济下,产业总要经理周期性的磨难,摆脱不了高潮与低谷的起伏波动。尤其在大的转型周期,例如当下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劳动密集型产业让位于高端制造与新兴服务业,如果还要守着原有业务,就会显得“愚忠”。该如何升级,去转型创新业务呢? 张劲认为,创新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从天而降,而要在继承原有的业务基础之上谈创新。 张劲用硅谷流行的“会飞的汽车”举例:“我们仔细再想想,‘会飞的汽车’不也是汽车吗,生产会飞的汽车,不就是汽车工业的延续。 这位跻身2016《新财富》500富人榜的企业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多年来进行了跨多个领域和产业的升级,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雪松控股当下的努力,也暗合了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导向。而供给侧改革要做的,除了升级传统产业外,还有陈腐的经营理念。张劲和他提出的“重构产业价值”理念,可谓是对供给侧改革的一大贡献。 供通云的成功实践 按照张劲的思路,在大宗商品交易全行业遭遇寒冬并且大规模破产的情况下,雪松发现了大宗商品交易难的痛点,研发了供通云这一解决方案。 借助在传统供应链领域多年积累的资源渠道、运营管理和资金管控优势,供通云2013年开始进行战略升级,从产业端中获得实际资金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满足资金需求,并将供应链金融资产进行打包转化,对接资金端;同时引入ISV构筑增值服务体系及风控体系,形成闭环供应链生态圈,开展深度垂直供应链业务,提供点价、套保、虚拟库存、远期备货、仓储物流配送、委托加工等综合供应链服务。 目前,供通云的铜产品业务已经占到了华南区域流通市场规模的40%,与多家上游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有些甚至成为了最大的分销渠道。而在后端市场,供通云所汇集的下游终端企业客户也已经超过了500家。 由此,雪松控股并没有轻易舍弃传统业务,而是随市场需求而动,实现大宗商品业“老树开新花”。 张劲认为,这是美国创投界所谓的“复杂协调的创新模式”——就是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把散落各处的碎片重新组合,变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东西。 张劲的观点与MBM管理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MBM(Market-Based Management)管理学说是全球最大的私企业之一——科氏集团创始人查尔斯·科氏创建的,他也强调,企业可以利用已有资源,以市场为基础进行产品研发与创新。 正是在“重构产业价值”的理念的指引下,除了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供通云”外,雪松控股近年还成功投资物业运营、社区服务的“雪松社区”,一般房地产、PPP模式业务的“雪松城投”,汽车贸易、全链条服务的“雪松汽车”,城市文化旅游平台的“雪松文旅”,以及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雪松金融”等产业板块,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张劲用他的“重构产业价值”理念,在市场约束下,利用手边资源,实现创新式的转身与突破,可谓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而他种下的这棵雪松,如今已亭亭如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