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好处     韩石山

读书的好处 韩石山

2016-08-16    07'44''

主播: 倾听与表达

171 11

介绍:
读书的好处 韩石山 有人说,来个读书运动,推进全民阅读。我说,千万别来这套,这么做了,非把读书毁了不可,到处不是书香,而是人人掩鼻而过的气味了。   读书是个最平常的事,不需要发动,只要稍加引导就行了。怎么引导呢?就是实话实说。依我看,读书的好处,一是可以消磨时间,二是可以化解抑郁,三是可以砥砺志气。至于其他的,比如可以获得上司的赏识,可能获得美女的青睐,都是意外的收获,只有心术不正的人,是先存了这个念想才读书的。 读书,重要的是愉悦。过去,除了课本以外的书,都叫闲书。闲书就是闲了才看,也可以说是解闷的。当然,看那些威武雄壮的,也确能起人效法的念头,那就是砥砺志气了。不管是消磨时间,还是砥砺志气,都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一加上额外的意义,就变得苦涩了。 我这个人,从小就爱看闲书,爱背旧体诗词。年轻时心高气傲,爱背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人生稍不如意,又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还是辛弃疾的。现在老了,没什么豪气了,最爱背的,是杜牧的诗句,比如“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再比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是晚唐诗人,有种说法是,“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李白、杜甫这些人的诗,读着没感觉了,就读晚唐诗人的诗,多有会心。有个叫罗隐的,写过一首诗叫《赠妓云英》,什么时候读,都想到自己一生可怜,一股悲怆之感,由不得涌上心头。原诗是这样的:“钟陵醉别十馀春,又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这样的诗,秋风起时读了,是会让人潸然泪下的。 读就读吧,为什么还要说引导呢?引导的作用,就是不要把读书引到邪路上去,以为只要爱读书,就能怎样怎样。不读书固然不好,太看重读书了,也不好。 前些日子,山西一家电视台要搞个张颔先生的纪录片,叫了几个专家研究该怎么拍,我写过《张颔传》,也给叫去了。会上,好几个人都说,张先生如何爱读书,会读书,自学成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轮到我发言,我说,你们千万别过多强调张先生的自学成才,那是个特例,绝不是通例。说得多了,不定害了多少人。张先生高小毕业,都成了大学者,咱也不去上学了,在家里自学吧。这不是把孩子们害了吗?说到这里,我还举了个例子,说张先生有时也太自负了,看不起上过学的人。我写《张颔传》,用的是访谈的形式,去了就跟他聊天,回来再整理成文。有次他跟我说,开会前,局里给他派来个大学生当助手,他写了个报告,叫这个助手去抄,抄是抄了,送去的时候,这个年轻人说:张先生,你这个报告里,有些词语用法不妥当,比如前面用了“虽然”的,后面没有用“但是”,“虽然”和“但是”要连用。他当时没说什么,过后在古文献里,找了几个只用“虽然”,没有用“但是”的句子,把那个年轻人叫来,说古文里都这么用,难道古人也错了吗?那个年轻人只好道歉了事。 说完这个故事,张先生自负地说,我看大学生也是扯淡。 他说完了又要说别的,我摆摆手说,张先生,这话我能说,你不能说。张先生吃惊地看着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说,我是上过大学的,我说这个话,有贬损我自己的意思,就能说。你没有上过大学,也不是考上没有去,怎么能这样说?大学生真都扯淡了,国家还办大学做什么? 张先生笑笑,没再说什么。实际上他举的那些只有“虽然”没有“但是”的句子,在古文里,恰是用了“虽然”,也用了“但是”的,只是将“虽然”与“但是”连在一起用了。“虽”相当于后世的“虽然”,“然”就是后世的“但是”。那个大学生学得不精,让张先生给唬住了。 说这些,没有贬张先生的意思,是想说,读书还是要一级一级地读下去,这才是读书的正途。不然,就是人生的缺憾。 家里有点书香,不一定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将这一缕书香延续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升腾成大气象。就是终久无成,家里有一缕书香,总比有一股子铜臭味、一股子泔水味好闻吧? 这道理极浅易,谁都能说,说了谁都能懂。
上一期: 乡愁(再读) 余光中
下一期: 墙上的咖啡